-
李阿景 發達公司主任
-
來源:財經刊物
發佈於 2014-11-24 20:06
華碩融合新舊智慧 再進化
品牌大廠華碩今年歡度25歲生日。這家2013年營業額逾140億美元的公司,以蘋果為標竿,在每分、每小時展開競速,在個人電腦(PC)銷售穩步成長基礎上,以巨獅計畫拉高行動市場滲透率,目標在2017年行動產品營收超越PC。
華碩創立於1989年4月,由童子賢(和碩董事長)、徐世昌(和碩副董事長)、謝偉琦、廖敏雄等四位來自宏碁的資深工程師聯合創立,草創前,四人與華碩董事長施崇棠亦師亦友。
從華碩開張的第一天,華碩即是將工程師務實與技術、設計的DNA融入骨髓,從創業啟動資金1,000萬元,到營業額超過新台幣4,600億元。
華碩當年以開發高品質電腦主機板發跡,堅持「不求大,先求好」,以對品質的追求建立品牌知名度。當時在486主機板開發後,華碩面對大客戶千片主機板的急單,為了品質保證,營運團隊甚至集體決議拒接訂單。
這樣一路走來,追求品質的精神與技術始終如一,在品質上「好還要更好」,持續「追求極致」與自我超越。
華碩今年內部目標在個人電腦出貨成長的基礎上,不斷提升創新的「打擊率」,華碩目前在行動與穿戴新市場,已經歷經三年練兵與蹲馬步過程。
華碩在董事長施崇棠選擇「難行門」挑戰的指導原則下,以巨獅策略前進,由執行長沈振來實現細節,完成三大不可能任務。
華碩在1990年代拿下主機板龍頭地位,2000年,面對競爭者挑戰,迅速訂下巨獅策略,在三年內,實現快速拉大與競爭者差距、出貨增逾250%目標。
2006至2007年,華碩思考跳脫傳統PC架構。在施崇棠與沈振來反覆討論後,訂下Eee PC的「easy to learn、easy to play、easy to work」設計理念,並由沈振來實現成本較競爭者大幅減少七成、六個月快速量產等目標。
華碩面對金融海嘯的挑戰,沈振來加速執行新品專案開發、以K系列等殺手級產品推出,半年內,讓華碩實現「脫離加護病房」的硬指標。
華碩執行長沈振來表示,這些過程是「幸運」,但實際上,背後都是一點一滴技術與基本功的累積,將做出創意與完美產品為榮的精神,從核心團隊一層層擴散,並深植所有員工身上,才讓不可能化為可能。
兄弟分家 落實專業分工
2008年初,華碩對外宣布將品牌與代工分割,品牌歸納於華碩,代工業務則分拆為和碩及永碩,分別負責個人電腦製造服務、非電腦產品線製造等。
華碩在宣布分割後,強化品牌經營,在全球與英特爾、Google等巨擘的大型合作案上,感受到位階的改變,同時啟用「追尋無與倫比」(In Search of Incredible)的新標語。
2013年,華碩降低和碩持股至19.59%後,兄弟徹底分家,也實現雙方對客戶的承諾,以及垂直分工策略。
沈振來定義,華碩品牌的進化,是持續融合「新舊智慧」與以人為本的創意價值。華碩以舊智慧為基礎,從主機板發跡時代迄今,客戶快樂與滿意度永遠是最重要的,在以創新為本下,進一步延展在互聯網、物聯網的新智慧領域。
華碩目前內部目標,在個人電腦(PC)的三合一市場要保持前三,同時開發智慧表以及智慧機新品。在競爭最激烈與最困難的智慧機領域,華碩已從「小聯盟」進入「大聯盟」的關鍵時刻,亦是最具爆發力的產品線。面對下一個25年,華碩秉持「追尋無與倫比」的決心,把握雲端與物聯網時代的新機會,朝「世界最受尊崇的領導企業」目標邁進。
華碩在主機板時代成為巨獅的精髓,正是「技術」與「速度」,現在,更要提升產品的「打擊率」-產品不再多,而在於它是不是英雄。隨著行動市場版圖擴張,華碩預計在PC事業的基礎上,讓行動裝置營收,在2017年時超越PC。
華碩執行長沈振來表示,華碩品牌以蘋果為標竿,持續追求極致與超越,並以「雲」和「端」為發展核心持續推進。
終端方面,訂定個人電腦運算、行動運算、物聯網及機器人運算等四大發展領域目標,今年在T100等筆記型電腦的銷售挑戰年成長兩位數;平板及手機的成長動能相當強勁。以下為專訪紀要。
問:華碩進入行動領域初期的策略目標?
答:華碩今年在智慧機的銷售高標是800萬支,現在華碩在全球智慧機銷售,天天都在追蹤開機率、確保每一支手機確實到達消費者手中。
策略上,華碩智慧型手機以Premium(高階)、Empowering Luxury(平價奢華)雙主軸前進,謹慎因應當地市場需求開發,同時為解決華碩智慧機在全球供應量短缺問題,持續尋求所有供應鏈夥伴支持。
問:能否談談華碩走出金融海嘯的心路歷程?
答:當時金融海嘯發生後,對華碩是個更有決心改變的機會,做筆電(NB)來說,也體認到,不只是技術上要強,更要靜下心來全盤檢討研發。
當時華碩在金融風暴前,已有產品開發案在進行,我們在金融危機發生後加速推動,更讓K系列產品成為華碩半年「脫離加護病房」的銷售主角之一。
我印象很深,當時風暴期間2009年3月前,原本業務接單士氣非常低迷,接單非常少,後來新機一出,兩個模型每單位接單量都衝到30到40萬台,後來更從一季72萬台,快速拉高到140萬台以上,甚至大缺貨。
這段從沒信心到信心回籠的過程,讓我們學習到相當多,也體悟到產品開發的時間與時效性,以及設計追求完美的重要,從「動完大手術」到「脫離加護病房」,讓華碩的體質更加強健。
問:如何將經營策略量化並具體實現?
答:近年來,華碩事業團隊對「先追求完美體驗、再談成本」的方向都有共識,這是品牌有信心的表現與正向循環。
在量化與機制建立,我認為,是以三力(設計力、技術力與管理力)作為設計思維總結,原則上,先追求完美再談成本。
設計力以人為本、技術力則確定想法能化為產品,上市後可以是完美體驗,開發的行程表也把握節奏,絕不拖到一、兩年後。
管理力上,我認為,創意產生的價值與成本都有相關對應指標,創意產生價值與成本主要體現在「3M」上,對消費者的心占率、對市場的占有率,以及毛利率。
華碩執行長沈振來多次實現董事長施崇棠交辦的「不可能任務」,在時間壓力下,將策略指標量化達成,背後支持的力量,除了他將工作上的夥伴當成朋友外,良好的運動習慣及不易失眠的體質,讓他擁有如超人般的體能。
金融風暴期間,沈振來一度面對百億庫存壓力罩頂。他回憶,2008年底到2009年第1季「最難熬的四個月」,即使壓力很大,但仍以平常心面對。
反倒是他過去在研發部門,曾因為一個BUG解不出來,半夜因為想到一個點子,醒來無法入睡。
華碩共同創辦人徐世昌曾虧沈振來,「你很厲害,一年內同時被誇獎又被罵翻」,言下之意,等於嘗到天堂到地獄的感覺。
沈振來說,不管是被誇獎或被罵,他都是平常心面對,不管如何,每天睜開眼睛都是嶄新、積極過每一天,只要一進入「工作模式」,就能將所有事情處理的井然有序;高峰期,曾經同時管理七到八個BU(事業群)與16家子公司。
在沈振來眼中,徐世昌創意十足、常啟發產品設計的新靈感,每每兩人聊天後,半年內就會看到相關產品出現。
施崇棠則是「好老師」,過去兩人甚至只為了探討一個產品設計上的訊號反射或電腦架構,長談12小時,還經常忘了吃飯。
沈振來向施崇棠學習,深悟「深湛、精要、專注」六字箴言,要在工作、生活、娛樂各種環境下,都能切換模式。
這樣的多功能,讓他不只化身產品代言人,細數產品開發構想與設計理念,如同旗下筆電產品的堅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