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gooh 發達集團營運長
來源:財經刊物   發佈於 2014-08-13 05:16

財經觀點/ ICT結合人文 開拓商機

2014-08-13 聯合報 記者林毅璋整理
台灣電子產業、ICT(資通訊)產業,以及IC製造等,長期以來以代工組裝,以及生產關鍵零組等中間財著名。企業長期以來跟著歐美終端市場走的結果,不僅獲利相對有限,還得承擔高額資本支出與資金風險。
以iPhone為例,其終端售價的60%,係以智財權權利金的方式分配給歐美大廠;25%控制在其他歐美與日本的製造商上;真正回歸到華人區的資本密集與勞工血汗部分,可能不到12%。
如今,大家又看好穿戴裝置,但台灣仍舊在生產鏈中,扮演中間財製造商角色,整個價值鏈都已被國外廠商掐住,我們只是用最高的資本投入換來最低的報酬。
國內產業領頭羊長期習慣與國外品牌合作,卻沒有考量到環境風險與就業風險等成本,都是轉嫁他人,換言之,台灣今日的電子代工成績,是用低稅賦、低利率與低就業創造與高環境風險換來的。
台灣是因為結合中國大陸市場的廉價勞力,才有機會向歐美輸出這些高端電子消費商品。但台灣做的多半是中間財,卻在技術與終端市場的滲透率不高,這樣的方式也無助於台灣的就業市場。
如今在台灣產業結構轉型之際,我認為,台灣過去在政治民主化與人文方面成就,是可以融入產業創造利基的。
近來如馬來西亞與印尼大選,開票作業讓各界質疑,像開票的計票傳輸、記錄或視訊傳輸都是台灣可以切入的點,就像太陽花學運時期,我們的學生都已經能用視訊向全球轉播,科技除了運用在民主外,教育也是台灣可以切入的領域。像印度的文盲比率很高,若國內科技大廠如IC設計或資訊業者願意投入,教育面的商機開發應很有機會。國內的產業要多走一步,不要只是緊抓著歐美的菸屁股撿著吸,這樣產業才有機會。
台灣青年近年來常去這些開發中國家,進行醫療協助、教育輔導以及公民社會的建立,這些活動都可以把人力與ICT產品做結合,不僅可以吸納台灣的人力,也能建立出獨特的ICT產品應用模式,這才是台灣有潛力之處。
(本文由盧信昌口述)

評論 請先 登錄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