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ploads/avatar/01/53/15337.jpg)
-
yyy 發達集團稽核
-
來源:財經刊物
發佈於 2012-11-22 10:06
大陸的轉型 台灣企業界的轉機
大陸的轉型 台灣企業界的轉機
前中共總書記胡錦濤在剛落幕的中共十八大會議報告中,強調要「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努力建設美麗中國」。這是「美麗中國」一詞首次出現在中共全代會的報告中,意謂著今後的中國大陸將由過去追求GDP高速成長的「經濟中國」,轉型為「美麗中國」、「生態中國」。也代表著在面對大陸生活水平不斷提升後,人民對環境質量、健康水平關注度越來越高,因而顯示從「求溫飽」到「盼環保」,從「謀生計」到「要生態」的轉變趨勢之下,中共官方所做出的「有感」政策回應。
觀察大陸的公共政策決策模式,一旦拍板定調後,通常就會全面啟動,剋期完成。事實上以對環境污染的治理而言,大陸在過去5年的「十一五」期間,公部門所投注的經費逐年穩定增加,總額推估將達2.16兆元人民幣的規模。而在「十二五」期間,預計在環境污染治理方面所投注的經費,則將較「十一五」期間增加50%以上達到3.4兆元人民幣的規模。
中共官方在未來5年將加大力度投注於環境污染的治理,這樣的轉變趨勢不只將受到全球關注環境議題的國家和國際團體的歡迎,同時無疑也將帶來龐大的商機。根據市場的分析。「十二五」期間在官方將投注3.4兆元人民幣的帶動下,估計大陸環保產業總值也將達到4.5兆元人民幣,從而自然也將成為環保相關產業佈局分食的大好良機。
擴而言之,環境污染治理其實只是大陸要朝「美麗中國」轉型的一個環節。綜觀大陸「美麗中國」概念的內容,除污水治理之外,同時也包括節能環保、新能源的開發與推廣,以及新能源交通運輸產業的研發產製等,每一個環節領域都蘊含了龐大的市場商機。台灣同樣也有從過去一味追求經濟成長卻付出慘重的環境、社會代價,到這些年來致力朝「生態台灣」、「美麗台灣」轉型的經驗。因而如何在大陸推動「美麗中國」的過程中,扮演經驗分享、相互合作、共創環境生態與市場商機雙贏的關鍵角色,自然是對相關業者,以及政府相關主管部門,乃至於民間相關專業社團的考驗試煉。
沒有錯,甫結束的中共「十八大」,不只是更換未來5到10年的領導班子,更將致力於自身體質的調整與轉型。以廣義的經濟產業層面而言,具體的調整轉型方向就是要從過去專注於擴大出口外貿成為「世界工廠」,在「十二五」期間調整為也要兼顧擴大內需,成為「世界市場」。而根據大陸商務部在「十八大」期間所做的報告,在「十二五」期間,將優先推動的六項擴大內需措施,即包括擴大安全消費、做好綠色消費、提高服務消費,建立品牌消費、培養網路消費和提倡信用消費。
檢視這六大擴充內需措施,每一項其實都有其針對性,自然也要有相應的基礎建設配套,以提供新內需消費市場的成長茁壯。譬如擴大安全消費,自然是針對當前各種食品、藥品安全疑慮事件層出不窮的事實,在「十二五」期間予以對症下藥,嚴懲偽劣假冒,並引進建立生產履歷制度,才能讓民眾吃的安心,也讓國民的健康得獲保障。
又譬如要做好綠色消費,則除了要推廣資源回收及低碳產品,當然環境污染的整治更是前提要件,才能桴鼓相應的以做好綠色消費來成就「美麗中國」、「生態中國」的目標。
此外,如培養網路消費與提倡信用消費,著眼的是擴大運用網路等新興科技,讓全國各地不因地處偏遠而錯失享有優質便捷商品服務的機會。而要落實這樣的內需消費新型態,未來5年加速實現「三網配合」,乃成為其前提要件,自然也蘊含了無限的商機。
擴大內需消費,不只在滿足既有消費者,自然也要開發新的、潛在的消費者。在「提高服務消費」這部分,指涉到的就包括提供更好的老人照顧服務,顯示大陸面對人口結構老化的逼人形勢,已在未雨綢繆的規劃如何對這些向來相對被忽視的潛在消費者既提供服務也開發商機。
中共十八大是熱熱鬧鬧的開完了,緊接著「十二五」也將正式啟動,不論經濟體質轉型為擴大內需,或施政走向要建立「美麗新中國」,轉變帶來機會自然也蘊含商機,坐困愁城的台商和苦無商機的台灣企業界,沒有理由坐視錯失這樣的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