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en2929 發達集團總裁
來源:財經刊物   發佈於 2025-07-18 05:58

光電板會釋出有毒物質?工研院學者:未含電解液不可能漏毒液

2025/07/17 18:40  
丹娜絲颱風侵襲中南部,造成台南、嘉義等地光電板破損。(資料照,記者林宜樟攝)
〔記者廖家寧/台北報導〕近期坊間傳言光電板會釋出有毒物質,害死魚蝦。對此,工研院學者指出,太陽光電板是「光電效應」的物理反應在運作,與乾電池的化學反應是截然不同,因此全由固體穩定材料所組成的光電板並不含電解液,當然也不會漏毒液。
有關光電板的傳言,無論旱澇都會傳出,2023年乾旱年就傳出春雨不來原因是南部設置太陽光電板影響熱對流;今年則是颱風災後,傳出毀損的光電板會如乾電池般釋出有毒的電解液,害「魚塭的魚都死光」。
針對「光電板漏毒液」傳言,工研院綠能所長劉志文指出,乾電池與光電板的運作原理是截然不同,乾電池的電解液是「化學反應」,光電板則是「光電效應」,是由光轉電的「物理反應」,金屬表面因光照射而釋放電子的現象,光電板本質不變。
劉志文說明,台灣最常見的矽晶太陽光電板,組成物質是玻璃、鋁框、矽晶片、封裝膠膜及背板,「全部都是穩定固體的無毒材料」,且台灣標準與世界一致,須經過國際IEC(國際電工委員會)標準測試確認可靠度。
針對漏液疑慮,劉志文再指出,國內光電業者也對此進行實測,打破光電板並泡在PH6至8的雨水、自來水1週後再檢測水質,數據顯示未檢出鉛、銅、鋅。
光電效應的理論由愛因斯坦提出,並因光電效應在1921年獲頒諾貝爾物理學獎,而不是因大名鼎鼎的相對論而獲獎。

評論 請先 登錄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