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望 發達集團副總裁
來源:品味生活   發佈於 2025-07-09 07:40

始於童年的競爭很少有贏家--6

始於童年的競爭很少有贏家--6
孩子還是那個孩子,評價卻一會兒把他抬到天上,一會兒把他貶到地下。在這樣的評價中,孩子的內心能不亂嗎,他的道德能不被損壞嗎?有的孩子學會了表演,有的自我認知被搞亂,有的變得滿不在乎……如果孩子在童年時代沒有機會發展誠實、友善和寬容,成年後,如何能要求他具有合作的品行?沒有合作能力的人,競爭力又有幾何呢?
有些孩子確實能被訓練得很有「競爭意識」,從小表現出極度的爭強好勝,但它的副作用也是顯而易見的。這樣的孩子早早停止自然人的發育,小腳穿大鞋地努力讓自己適應各種社會標準。這種扭曲是以消滅天性為代價的,他被訓練得在生活的各種選項中,會不加思索地棄絕內在的願望,只以社會評價作為價值判斷。
例如有位小學生,他為了不丟掉副班長的職務,每節課都坐得筆挺,蚊子落到胳膊上,都不肯去打一下,生怕給老師留下不好的印象,寧可讓蚊子叮一個大包。這個孩子可能會得到老師的賞識,但這種反天性的行為肯定會在生命中留下硬傷,病灶不一定在什麼地方暴露出來。
社會心理學研究發現,「自我活動能力是有限的。努力自我控制的人——強迫自己吃胡蘿蔔而不是朱古力,或壓抑被禁止的思想——隨後在遇到無解的難題時,會更快放棄。有意的自我控制會耗盡我們有限的意志力儲備。」
生活中我們會經常看到這樣的人,即使他們在某些時段獲得了世俗意義的成功,但緊崩崩的精神始終處於險象環生的境地。比如有些過度「吃苦耐勞」的人,他們甚至把「苦」和「勞」當作生命意義本身,把生活中任何一丁點享樂都看作罪過。
也有不少「成功人士」,我們發現他並不快樂,總是活在焦慮和緊張中,甚至有些人自殺了;或者有些人最終放棄了曾經最看重的名利,心態歸零,生活方式發生巨大變化。生命似乎繞了遠道,才進入正途。

評論 請先 登錄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