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ch 發達公司總裁
來源:財經刊物   發佈於 2010-09-11 08:59

區域化2D/3D切換立體顯示器/打破全切換限制

‧工業技術與資訊 2010/08/18 在計畫受質疑、經費有限、時間緊迫的狀況下,
電光所「區域化2D/3D切換立體顯示器」研發團隊仍能不畏艱難,
打破過去立體顯示器僅能全畫面切換的限制,
以任意區域切換的方式,打造出讓人耳目一新的創新技術。 【撰文/范碧珍、魏茂國】 區域化2D/3D切換立體顯示器利用微位相差膜與面板的結合,得以任意切換所要觀看3D的立體視窗位置及大小,改變現有裸眼3D立體顯示器為全螢幕播放的限制。(工研院/提供)鮮豔的色彩、活靈活現的立體人物、幾乎可以用手觸摸的感受,這是一般大眾對3D影像的印象。 一旦離開3D影像回到2D畫面,模糊或破碎的景象卻歷歷在目。如果有一項技術可以解決這種困擾,讓2D與3D「各司其職」,分別顯示2D文字和3D圖像,便是一個更趨完美的觀賞環境。 不被看好卻夢想成真 「而這種近趨完美的觀賞環境,有一天能在超市當做商品販售,感覺很棒!」這是在工研院任職20年的電子與光電研究所立體顯示系統部專案經理李錕笑著述說的夢想。而這個夢想就是解決市場正夯的3D環境,同時存在2D文字的模糊感問題。如今,因為此技術已獲得R&D 100 Awards肯定,夢想正逐步實踐中。 開枝散葉前,研發的新芽要話說十多年前。 團隊中最早投入3D研發是李錕,當時台灣在3D技術落後國外,想要研究出開花結果的新技術並不容易,更遑論已有不少專利佈局檔在前面,想要做創新的研發,更是困難重重。可是一旦提出具有前瞻性、別人沒有試過的計畫時,卻經常遭受極大的質疑,「區域化2D/3D切換立體顯示器」就是最好的案例。 「當時也有人提出我們技術比國外落後,還有人認為不夠看,應該要像科幻電影般的場景,可以在各種空間、時間呈現3D影像,」李錕對此有深刻的體驗。 區域化2D/3D切換立體顯示器技術團隊:(由前中著橘衣者向左)電光所專案經理李錕、推廣經理蔡雅琦、副工程師顏維廷、副工程師陳繼大、副工程師吳其霖、副工程師蔡桂賓、專案副理林浪津、副工程師黃維嘉、工程師呂春福。(攝影/許育愷) 電光所立體顯示系統部經理陳俊融表示,在最初的2D/3D切換顯示器技術規劃中,是將螢幕畫面切割成5x5、共25個區域,使用者可以各自在不同區域中切換為2D或3D,但是這樣的形式還是不敷使用;以網路來說,各種文字與影像所組成的頁面類型相當複雜,很難只以25個區域來劃分,於是後來就演變為pixel × pixel的方式,讓每個畫素都可以各自顯示2D或3D,達到「區域化」2D/3D切換顯示的目的。 其實除了網頁外,像是電子看板、數位相框,或是線上遊戲、行動廣告等,都具有相同的特性,也都適合透過「區域化2D/3D切換立體顯示器」來觀看。但是在技術開發的過程中,如何做到可任意切換的效果,並能迅速偵測反應、隨著視窗移動播放,就並非只是紙上談兵般簡單。 將有限資源發揮到極致 而要能全心全力朝對的方向前進,管理階層扮演關鍵角色。 看準3D市場的發展,電光所決定投入更多資源朝3D方向發展,而大家口中的「融哥」陳俊融,就是率先加入李錕團隊的成員之一。回憶當年加入李錕團隊時,是因為所內的工作調整,把原本負責「噴墨頭」的陳俊融部門,調至李錕這個團隊,一點也不懂3D領域的他們,一開始還有勞李錕等人固定開班授課,透過教學方式讓陳俊融早日進入狀況,「我們有一度聽課聽到嘴巴張好大,」陳俊融不好意思的笑著,畢竟所學不同,想要跨領域還需要學習與經驗傳承。 同樣在工研院服務20年的陳俊融,是團隊心目中的「財務大臣」,他代表的是經費的來源,也是團隊中資源整合的協調者。 因為每當李錕發現經費不足,他立刻告知陳俊融,陳俊融就會想盡辦法找到解決方案,儘管解決方式不一定是用錢。他還會協助找到所內跨部門的資源,讓李錕的問題不至於掉到地上,一度還被電光所所長詹益仁稱讚:「陳俊融的口袋很深。」 只是,實際落實到跨單位的合作,似乎又不盡如人意。 區域化2D/3D切換立體顯示器讓2D與3D「各司其職」,分別顯示2D的文字和3D的圖像,可克服一般裸眼式3D遇上文字即呈現破碎的窘境。(攝影/鄒福生)以顯示器方面為例,以視差光柵技術讓裸眼就能看到3D影像時,因光柵會吸收光線,使呈現3D的部分亮度較低,因此就要以背光補強的方式來克服,同時還要能配合動態、隨選的區域顯示。原先研發人員還希望能藉由其他已經對LED背光技術有所研究的團隊來協助,但是在遲遲得不到支援情況下,只好自己來做。 負責開發LED背光模組的工研院電光所立體顯示系統部工程師林浪津就說,因為所有機構都要自行設計,還有各零組件的連接、配置、散熱等,加上先前已經排定時程,要參與去(2009)年11月時工研院內的成果展示;像是LED背光源,就計畫要在6月30日前完成,以免影響其他後續工作,但又沒有整個團隊規模的人力,有時壓力大到快哭了出來。 從技術面跨入應用面 直到去年11月的成果展示會後,李錕授命此技術要參加R&D 100 Awards,詹益仁要求團隊趕快要想出新應用,「要想出殺手級(killer)的應用,否則光是顯示器的技術,沒有人會選你,而且這種應用是非用你的技術不可,」李錕只好找來電光所立體影像系統組推廣經理蔡雅琦,就連電光所副所長刁國棟也加入討論,集思廣益,找出非我莫屬的殺手級應用。 「online game和3D電影」是李錕修正了原本專注在顯示器技術的策略所想到的兩個應用,這時找到電光所數位系統應用部的蔡桂賓和陳繼大,各自以「2D與3D切換內容顯示應用」、「進行各式multi-view應用面板播放器」的研發專長加入此團隊,儘管他們所具備的專長均不在3D顯示技術範圍內,但每個人都很用心並經常自動加班,以求做到最好。 【完整內容請見《工業技術與資訊》2010年8月號第226期】

評論 請先 登錄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