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ploads/avatar/00/87/8792.jpg)
-
安哥拉 發達集團稽核
-
來源:哈拉閒聊
發佈於 2010-02-22 16:44
網癮,全球家長心中的痛!
59209
網絡在帶給人們方便快捷的生活及海量信息的同時,其“雙刃劍”效應也日益顯現:在一些國家,青少年沉迷網絡正在成為令人擔憂的社會問題。世界各國都在動員多方力量,採取限齡、限時等多種手段措施,為保障健康上網而不懈努力。
新加坡培訓家長當協管
最新調查顯示,在擁有480萬人口的新加坡,家庭電腦普及率達80%,家庭寬帶普及率超過70%,居亞洲之首。新加坡政府還計劃在2015年之前使90%的家庭都裝上寬帶,有學生的家庭全部擁有電腦。
在家家戶戶都能上網享受信息技術帶來便捷的同時,新加坡青少年同樣面臨“網癮”的困擾。據新加坡媒體報道,一家防病毒軟件公司的調查發現,新加坡青少年平均每周上網時間達18個小時。除了在家和學校上網外,38%的青少年還在朋友家上網,23%的青少年光顧網吧,而他們的父母對此並不知情。調查顯示,61%的父母認為知道孩子在網上所進行的活動,但事實並非如此。98%的家長並不知道孩子瀏覽過色情網站,而20%的青少年有此經歷。調查還發現,高達25%的新加坡青少年表示沒有互聯網便活不下去。他們每天長時間在網上聊天、打游戲、聽音樂,有些人流連忘返於色情網頁。另據《聯合早報》報道,新加坡青少年每天使用新媒體的時間位居亞洲第三。
因此,新加坡染上網癮需要接受心理治療的人也越來越多。近年來,在新加坡曾發生過青少年因迷戀網絡而荒廢學業,甚至還有網癮太大不能自拔,最后鬧到要割腕自殺的案例。新加坡醫生將下列3種情形定義為網癮:一、花在網絡上的時間越來越多,但仍感到不滿足,整天都想著上網。二、社交生活和學校生活都受到影響,學習成績一落千丈。三、睡眠和飲食習慣轉變,情緒容易發生大起伏,變得煩躁不安。
為從源頭上防范網癮,新加坡對互聯網內容實行嚴格審查制度,同時鼓勵父母參與教育和保護孩子。越來越多的新加坡父母已經意識到網絡安全是當今子女教育的一部分,家長的貼身管教可以有效地促使孩子安全、正常使用網絡,減少對網絡的痴迷。
為此,新加坡媒體管理局專門成立了一個互聯網家長顧問組,其目的主要是為公眾、特別是為家長提供長期指導,協助家長指導孩子健康使用網絡。互聯網家長顧問組的主要活動包括:通過對家長進行培訓和輔導,指導孩子正確使用互聯網﹔開發並鼓勵使用“家庭上網系統”,這一系統的主要功能是過濾色情和不良信息,為不太了解互聯網和不會使用過濾軟件的家長提供解決方案﹔指導父母充當網絡“防火牆”,父母一旦發現孩子有沉溺於網絡的傾向,便要及時出面進行干預,限制孩子的上網時間,用其他的活動填充孩子的業余時間,開發多種興趣。
新加坡醫學專家將網癮歸為心理疾病范疇,並對患網癮的青少年進行積極干預治療。新加坡衛生部專門開設的戒癮康復教育中心,除了幫助戒酒癮、毒癮之外,也治療網癮患者。中心主要通過開辦專業課程訓練班,向家長以及社會志願者傳授戒癮和心理咨詢知識,推廣社區戒癮運動並使其更加專業﹔在學校、社區組織各種技能培訓,針對早期恢復者進行強化治療,提高其社交能力﹔針對康復中的患者進行宣傳教育,與“過來人”接觸,以警示網癮的危害。新加坡還有專業的私人戒癮醫療機構,根據不同患者的年齡段,採取不同干預手段。
越南坐禪戒網癮
清晨4點,越南永福省西天竹林禪院上空的晨霧還未散盡,年紀不大的“小居士”們就已經開始在大雄寶殿坐禪誦經了。這些“習修”的孩子們並非看破紅塵而皈依佛門,而是被“走投無路”的家長們送來戒除網癮的。網絡在給越南百姓帶來便利、快捷生活的同時,也讓不少青少年染上網癮、深受其害。
據越南互聯網中心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今年7月,越南約有2157萬人使用互聯網,網民數量佔越南總人口的25.14%。越南文化信息研究所曾對349名男生和298名女生進行調查發現,受訪者收發電子郵件的佔87.8%,網絡聊天的佔80.7%,而進行網絡應聘的隻佔5.3%,使用過電子商務的隻有0.3%。
對河內市青年進行的調查發現,有52.3%的人上網瀏覽新聞,33.3%的人在線聽歌,18.8%的人在線看電影,還有3.8%的人在網上算過命,29.3%的人在網上查找明星八卦。
互聯網在豐富越南青年生活的同時,網絡上暴力、淫穢信息產生的消極影響日益明顯。越來越多的青少年沉迷於網絡游戲,網游成了青少年患上心理疾病的源頭。有研究報告預測,到2011年,越南的網游大軍將達1000萬人。因痴迷網游而導致的盜竊、搶劫、斗毆、謀殺等犯罪事件也將與日俱增。對此,越南政府早在2005年出台的互聯網管理辦法除規定網吧的營業時間外,還明確規定14歲以下的未成年人上網需要有人監護。2006年,政府要求網吧要通過減少積分等方式限制連續網游5小時以上的玩家。今年3月20日,政府又頒布了新的互聯網管理辦法,將違反網游管理規定的最高處罰提高到5000萬越南盾(1美元約合1.7萬越盾)。
為了讓孩子盡快擺脫網癮折磨,不少越南家長採取了切斷網絡、專人跟蹤等辦法,更有家長把孩子送到寺院坐禪,希望借助佛經禪法感化孩子,助其重歸現實。據永福省西天竹林禪院的釋慧淨禪師介紹,每天清晨,來戒網癮的孩子們都要坐禪1個半小時。這些網癮少年在家時衣來伸手,飯來張口,而在禪院,每一件事都要自己動手,還要學會分工配合。父母希望孩子通過“習修”得到禪師的教導和感化,更希望禪理能沁入孩子心田,幫助他們戒除網癮,讓他們學會感恩。
越南南方青少年中心通過情感活動、體力活動、社會活動相結合,把孩子們從虛擬世界拉回到現實生活中來。心理醫生則提議讓孩子們一起參加搖滾派對、跳舞活動,重新激發他們的興趣,培養集體意識,讓有網癮者重新學會與人交往,重塑人格。
埃及網吧顯示屏朝大門
截至今年初,埃及國內互聯網固定用戶已達430萬,經常使用互聯網的人數則在800萬左右,網吧幾乎遍布每座大中城市。蘇伊士運河大學社會學教授馬吉德對記者表示,在800萬左右的網民中,有近一半為青少年,這一數字在非洲國家中名列前茅,而在近兩年,埃及青少年網民逐漸呈現低齡化趨勢,不少中學生甚至小學生,出現在網吧,他們平均每天花在互聯網上的時間為1.5—2小時。
埃及青少年上網主要都關注些什麼呢?帶著這個問題,記者走訪了開羅街頭的幾家網吧。一家名為“極速空間”的網吧老板塔利姆說:“聊天、聽音樂和看電影是最為常見的,而年紀稍大些的孩子則更喜歡看新聞、寫博客,或者收看一些視頻節目,像YouTube這樣的視頻類網站就很受青睞。”
互聯網在普及信息、娛樂大眾的同時,也不可避免地帶來負面影響。埃及政府在應對互聯網不良信息方面,採取的是道德約束和法規管理並舉的措施。截至目前,埃及在互聯網管理方面頒布的法令已有4部,涉及網絡犯罪、知識產權、電信管理和電子簽名。在規范青少年使用網絡方面,埃及政府並不限制青少年出入網吧,但網絡主管部門嚴格規定,網吧內所有電腦必須把屏幕朝向大門方向,保証管理者“一目了然”,便於檢查。檢查由文化部官員和當地的治安警察聯手進行,多採取突擊抽查的方式,如發現網吧內有瀏覽色情、暴力或其他違規內容的,除對經營者實施經濟上的重罰外,還要沒收全部營業設備,吊銷營業執照,永久性關閉網吧,並對網吧負責人實施2—3年的監禁。
此外,來自家庭的引導也是規范青少年上網行為的重要環節。記者的鄰居艾哈邁德有一對正在讀中學的兒女,他說:“我會時常告訴兩個孩子,在網絡中你們會看到一個既多彩又復雜的世界,但一定要記得,那些與伊斯蘭教義和道德觀相背離的東西,是不應該也不值得去看的。”
馬吉德教授表示:“在埃及,青少年痴迷網絡的情況偶有出現,還並不多見。”他指出,這首先源於在客觀上埃及本土的網絡游戲產業並不十分發達,尚未形成規模。網游產業發達國家的產品尚未覆蓋到非洲市場。馬吉德認為,在所謂“網癮青少年”中,“極度痴迷網絡”和“網絡游戲成癮”兩者間是有差異的,在引導和幫助的過程中也應區別對待。“極度痴迷網絡”更近似於一種自我強迫,患者在明知這種強迫行為不健康的情況下,還是無法克制自己依賴網絡來緩解內心的焦慮。面對這類網癮患者,需要找到其內心焦慮根源,通過“話題交談”和“場景再現”等方式,逐步引導其消除焦慮感,以達到戒除網癮的目的。
至於“網游成癮”,則在青少年中出現的較多。馬吉德教授認為,從心理層面而言,進入青春期的孩子內心往往極為渴求外界的認同,而在現實社會中,青少年能夠自我証明或得到外界認同的機會並不多。在這種情況下,網絡游戲就成為了部分青少年滿足這種心理需求的平台,在虛擬世界中通過角色扮演和等級提升,體驗一種快速“自我強大”的歷程。所以,“網絡游戲成癮”更應看作是部分青少年在心理訴求和現實角色不能平衡時的症狀﹔最好的引導方式就是找到一個能夠令其展現自我風採和價值的方式,來替代網絡游戲,“如組織文藝表演和體育競賽,讓他們發揮特長,並得到來自同齡人的贊許和掌聲,就是不錯的辦法。
59210
美國少年上網過九成
青少年是美國各年齡層民眾中使用網絡最普遍的群體。據皮尤中心統計,美國12—17歲的青少年60%擁有自己的台式或筆記本電腦,2008年上網比例高達93%。他們上網最多的活動是玩網絡游戲(佔78%),其次是發電子郵件(73%),發即時信息(68%),虛擬社交(65%),下載音樂(59%),觀看網絡視頻(55%),閱讀博客(54%)等。和32歲以上的網民相比,他們更熱衷於閱讀和寫作博客,在社交網絡上建立自己的檔案並相互聯絡。在網絡游戲中,他們的偏好依次是賽車、智力、體育、動作、戰略等種類的游戲。
美國很早就注意到網絡上癮問題。1995年,紐約的心理病醫生伊萬·戈登堡創造了“網絡上癮症”一詞,這一說法隨即受到關注和研究。1996年,匹茲堡大學的心理學家金伯利·揚提出了“病理性上網”概念,並細分為兩種表現方式:“特殊病理性網癮”,指人們對於特定網絡內容的依賴,如網絡股票交易、拍賣或色情內容等﹔“一般病理性網癮”,指人們僅僅為了打發時間、瀏覽、聊天等過度使用網絡。揚當年進行的調查顯示,網癮患者平均一周有38個小時在網上從事和學術及職業無關的活動,導致學生成績下滑、夫妻關系不合、員工表現退步等。
揚指出,網癮患者,包括青少年在內,通常受到焦慮、絕望等精神上的折磨,半數以上網絡“癮君子”同時伴有其他上癮問題,比如酒癮、煙癮、毒品等。75%的網癮患者人際關系不協調,他們借助網絡聊天室或網絡游戲作為逃避現實、重建信心的手段。
哈佛大學的研究顯示,5%—10%的美國網民對網絡存在依賴症狀,其中包括一定數量的青少年。不過,對於是否把網絡上癮作為一種精神疾病對待,美國醫學界還存在爭論。美國醫學會2007年拒絕支持把網絡上癮納入擬議中的新版《精神疾病診斷和統計手冊》。一些專家反對把互聯網過度使用看成精神紊亂的表現。支持對青少年進行網癮治療的專家認為,家庭輔導、學習小組、課外咨詢都可以幫助年輕人戒除網癮。
拉丁美洲 社會關注網癮問題
根據國際電信聯盟的最新統計,在全球超過十億的互聯網用戶中,拉美約佔1/10,各國寬帶上網比例不斷提升,在智利已經達到97.5%。與此同時,互聯網衍生出的一系列問題也擺在了拉美民眾面前,尤其是青少年如何健康使用網絡日益引起全社會的關注。
西班牙電信是拉美的互聯網發展和運營的大戶,2008年由該公司和納瓦拉大學公布的權威調查報告顯示,拉美青少年對網絡的興趣超過了電視。調查在阿根廷、巴西、智利、哥倫比亞、墨西哥、秘魯和委內瑞拉7國超過200所學校進行,2萬多名18歲以下青少年參與。調查顯示,95%的受訪者能熟練使用網絡,與電視等傳統媒介相比,在11歲年齡段中,42%的受訪青少年將網絡作為首選,在14—15歲年齡段中,這一比例上升到60%。報告指出,拉美地區青少年電腦平均擁有率為63%,其中智利為82%,阿根廷和哥倫比亞分別為79%和43%。在拉美地區,有43%的青少年在家上網,而家長對於青少年上網的態度上存在差異,36%選擇不加干涉,9%一同參與,僅有5%查看子女上網的內容,46%的家長會加以詢問。
對於調查結果,阿根廷的媒體和民眾感到擔憂。阿主流媒體《國民報》曾就此發表專題評論稱,家長和教育工作者在青少年上網問題上應該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對其中的不確定性應有充分的認識。青少年如此高的上網比例已經引起拉美社會各界重視,特別是在阿根廷,40%的青少年因為沉迷網絡而耽誤了學習的時間,這個比例在拉美地區是較高的。阿根廷教育工作者建議,應更多地將電腦的使用與學校的課程結合起來,讓互聯網在對青少年的教育中扮演更加積極的角色。
今年6月份阿根廷一家青少年教育機構指出,阿國內將近半數的13—18歲青少年擁有網絡相冊或個人網頁,個人影像和身份信息被第三方輕易獲得正造成社會安全隱患,但他們並不了解由此可能帶來的危害。越來越多的民眾呼吁成年人負起應有的責任,在推動新技術成熟使用的同時,確保將社會、家庭和教育中提出的正確觀念傳遞給成長階段的青少年。
專家指出,家長和教育工作者的積極引導作用很重要,應當認識到網絡已經深深扎根於青少年,家長和教育工作者應確保網絡在可控制的范圍內正常應用,不能對互聯網給青少年帶來的問題袖手旁觀。
不是網絡的錯
互聯網已經成為當今社會獲取信息、人際交流、學習知識的重要工具。但凡事有利必有弊。互聯網在帶給人們方便的同時,也帶來了麻煩,這就是“網癮”。尤其對少不更事的中小學生,一旦沉迷於網絡游戲,甚至再陷入網絡賭博、網絡色情等,那就不只是影響學習、讓家長著急上火的事,而是很大的社會問題。
其實,造成“網癮”並不都是網絡的錯,也難說是孩子們的錯,最主要還是家庭、學校甚至教育體制存在一定的問題。以記者在英國的耳聞目睹,絕大部分中小學生都享受過美妙的網絡體驗。甚至小學一二年級的學生就已經是老網民了。
由於多數家庭擁有電腦,學校也有電腦,英國的中小學生上網地點基本上是在家裡和學校。網吧雖然在城市裡十分普及,但中小學生進網吧是比較少見的事情。一則因為孩子們沒有必要去,二則因為英國的網吧大多數是成年人的地盤,小孩子很少進網吧。目前在英國,“網癮”還不是很負面的事情。許多老師、家長還是鼓勵孩子們多上網,通過電腦做作業或玩些益智游戲。
記者曾採訪一家倫敦北部的寄宿學校,該校的電腦設備一應俱全。老師介紹說,每天有不少學生都要到電腦室用電腦,有的玩游戲,有的看信息,有的利用電腦軟件學習。記者親眼看到,那裡幾十名中學生利用最新語言軟件學習漢語。聽著那些洋娃娃們字正腔圓地學說“普通話”,誰都會感受網絡的奇妙。
記者日前聽到的一個真實故事,也很說明問題。一位同事的孩子從北京來倫敦探親,他以前在英國小學念書時有一個很要好的同學,而這個同學卻是玩游戲上癮。同事夫婦曾為自己的孩子是否該和那個同學交往大傷腦筋。但事后發現,孩子從“網癮同學”那裡學會了怎麼制作游戲軟件。盡管軟件做得十分稚嫩,可享受那種過程本身,對孩子就是一件了不起的事。可見,關鍵在於教育青少年正確使用互聯網,要讓孩子們明白:網絡世界裡除了游戲,還有更多美妙的內容。
59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