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哥拉 發達集團稽核
來源:品味生活   發佈於 2009-12-27 11:59

德國年輕人 一上大學就是成人

德國的年輕人一上大學就離家,打工、出國進修、乃至生兒育女通通來,求學歷程和出社會之間幾乎沒有落差。與習慣父母和師長呵護的台灣年輕人相比,德國的大學生顯得更獨立自主和具有國際觀,充分利用歐洲豐沛多元的學習環境來拓展視野。
現年34歲的廣播電台記者卡達琳娜(Katharina),五年前從大學畢業。雙主修哲學和德語文學的她,在七年的求學生涯中,一開始先從離老家較近的比勒田(Bielefeld)大學讀起,先後轉學到德國著名的大學城馬堡(Marburg)、荷蘭的阿姆斯特丹(Amsterdam),然後返國在北部的大城市不來梅(Bremen)完成碩士論文。
利用轉學和出國進修開拓視野
她說,德國教授一向建議學生多轉學,接受新的刺激,不要在同一所大學讀完學位。一向喜歡學外語的她,高中畢業後先到法國南部的鄉下家庭幫忙照顧小孩,擔任安親保姆(au pair),順便學學法文;大學在阿姆斯特丹讀了一年,與母語德語相近的荷蘭文進步了不少,課餘還接荷德文翻譯的工作來貼補生活費。
現年25歲、雙主修比較文學和日文的薩賓娜(Sabrina),今年夏天也計畫到美國明尼蘇達大學(University of Minnesota)進修一年。由於母校柏林自由大學(Freie Universitaet Berlin)與該校關係良好,訂有互利的學生交換協定,這次去美國讀書不僅學雜費全免,住宿和生活費還有補助。
薩賓娜說,為了避免侷限在專業的象牙塔,德國的人文學科學生一般都主修兩種科系或一主修兩副修。為了體驗異國生活,開拓國際視野,德國學生尤其喜歡參加歐洲聯盟提供的獎助計畫,到鄰國的大學進修半年或一年,學分還可承認,充分利用「歐洲學分轉換與累計制度」(European Credit Transfer and Accumulation System,簡稱ECTS)帶來的好處。
她說,像是最近不少同學看上中東歐發展的潛力,選擇到波蘭進修。至於想去美國,原因除了美國的高等學府比歐洲重視文學理論外,她還想利用這一年的時間,好好練習英文口語。
打工賺生活費離家求學獨立自主
德國人從小就被訓練要獨立自主,養成為自己負責任的習慣,一旦成了大學生,社會就把他們視為成年人。薩賓娜說,德國年輕人的自我意識很強,寧願到離家很遠的城市求學,享受沒有父母在身邊的大學生活;如果因為配額限制沒有抽到大學宿舍,為了省錢,往往和其他同學分租公寓,共用客廳、廚房和衛浴,「這樣比較不孤單」。
德國的大學幾乎全是公立,幾乎不收學費,一直到最近幾年情況才稍有改變,一些大學開始收取高低不等的學費。薩賓娜說,的確有些大學生跟家人伸手要錢,不過大部分同學的生活費全靠自己,像她就到私人公司幫忙整理文件,有些同學也喜歡到酒吧和餐廳當侍者、或兼差開計程車。
卡達琳娜唸大學時不僅接翻譯的工作,當家教,還當過郵差,每天一早三、四點就起床,騎腳踏車去送信,「唸到大學還跟父母拿錢,是件很可恥的事」,她說。
一邊讀書一邊生兒育女
德國的性觀念相當開放,受1968年學生運動洗禮的新一代父母,對還在讀高中的孩子帶男女朋友回家過夜,大多採尊重的態度。走進大學校園,到處可見挺著大肚子和推著嬰兒車的年輕女學生,看來學業和生兒育女並不衝突。
卡達琳娜和薩賓娜異口同聲說,對20、30歲這一代的年輕人來說,婚姻和生育是兩回事,即使想生孩子也不一定要結婚,周遭的朋友幾乎每一個人都是未婚生子。因此,德國大學一般都設有哺乳室和托兒所,幫助學生一邊生兒育女、一邊完成學業。

評論 請先 登錄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