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ch 發達公司總裁
來源:財經刊物   發佈於 2009-11-04 15:34

擁抱綠能,搶進電動車

本帖最後由 wch 於 09-11-04 16:01 編輯
擁抱綠能,搶進電動車
‧工業技術與資訊 2009/11/04 隨著原油價格飆漲,環保意識抬頭,全世界都積極搶進電動車。究竟電動車的關鍵技術何在?台灣業者發展電動車有哪些優勢?當石油世紀終結,百年汽車產業好不容易來到這重新歸零的嶄新起跑點,台灣真的準備好要迎接這全新的電動車世紀了嗎? 【撰文/陳帝鴻】 電動車將會是一個全新的火車頭產業,從車殼、電池、零組件、輪胎到充電站,帶動一波產業發展。(攝影/許育愷)全世界都在拼命發展電動車! 美國總統歐巴馬在8月份宣布,以24億美元支持電動車發展,其中15億元用於改良電池性能,預計在2015年,將有100萬輛本土生產的電動車在美國上路。 今年市場規模將達1,200萬輛,取代北美成為全球最大單一汽車市場的中國,更在今年3月公布「汽車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將新能源汽車列為八大目標之一,企圖以上萬輛電動車進行行車實測,以確定未來發展方向,宣稱至2011年將有50萬輛電動車上路。 日本則已開始販售Mitsubishi iMiEV,由政府提供減免50%汽車稅(3萬日圓) 的獎勵措施,預計在2030年,將可以減少80%的石油依賴。 無獨有偶地,台灣自主品牌納智捷(Luxgen),也在月前發表全球首款電動MPV原型車Luxgen EV+,企圖在全球電動車產業發展掙得一席之地。 挺進電動車世紀 裕隆汽車副總經理李俊忠指出,過去談石油危機或地球環境議題,大家的感覺,都還停留在「有一天『或許』會發生」,並沒有必須即時面對的迫切感。「一直到2008年,原油價格飆漲,地球的生態環境問題持續惡化,大家才開始有面對問題的迫切感。剛好這時候電動車的技術,也成熟到可以進入量產,對於納智捷這樣的『後發品牌』來說,電動車是最有機會能夠『後發先至』的武器。」 電動車搭載工研院研發的輪轂馬達系統,可省去傳動系統,對於空間要求嚴苛的電動車有著極大優勢。(攝影/許育愷)幸運的是,在過去的石油世紀,台灣雖受限於市場規模太小,以及沒能掌握引擎、變速箱等關鍵技術,未能在內燃機引擎時代發展出具關鍵研發能力的自主品牌;但在全新的電動車時代,汽車不再需要引擎與變速箱,台灣卻有已經占國內車輛產業產值一半的電機電子關鍵模組產業,做為挺進電動車世紀的後盾。 工研院機械所智慧車輛技術組副組長張念慈指出:「台灣真正強的,不是整車業,而是關鍵模組。台灣的零組件與系統模組,其實已經占台灣車輛產業產值的一半以上。台灣關鍵模組產業彈性好,可以做到少量多樣,才能贏得全世界供貨商的肯定。要切入電動車,台灣的優勢,也正在於此。」 張念慈分析,電動車的進入門檻,主要有兩方面。其一是電池,其二是馬達的驅控模組。「相對來說,這兩個進入門檻,會比過去要進入傳統內燃機引擎產業簡單。電動車的減碳量,也至少是內燃機引擎的50%以上。目前全世界也已在中國、美國這兩大經濟體的主導下,確立將電動車做為未來新能源發展方向。所以工研院這幾年最重要的任務,就是趕快幫國內的關鍵零組件廠進行相關驗證,好確認這些關鍵零組件的安全性、實用性,以及有沒有辦法具備能夠匹配到整車工程上的技術等,幫助關鍵零組件廠商進入國際市場。」 馬達驅控器再進化 電動車對電池的要求極高,因此電動車用儲能系統與電池管理系統,關乎電動車的發展甚鉅。(攝影/許育愷)而在電動機車、電動腳踏車、甚至沙灘車(All Terrain Vehicles, ATV)等電動小車部分,台灣已經有自主品牌,並且已居領導地位,工研院所提供的是創新的技術運用與領先的產品。張念慈表示:「針對大車,工研院的協助重點是關鍵零組件。在小車方面,我們希望透過自主品牌,提供創新的模組,幫助產業快速建立旗艦形象。」 張念慈進一步指出,在大車的部分,能夠承受高溫、高電壓的超高效率馬達驅控器,是工研院機械所智慧車輛技術組針對電動車的發展重點。「因為要做馬達不難,馬達很容易抄襲,但馬達驅控器要能夠承受兩、三百伏特的高電壓,其中的關鍵技術和驅控晶片,到目前為止還是被三菱重工(Mitsubishi Heavy Industries)等國際大廠掌控,價格也很貴,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個好的解決方案。」

評論 請先 登錄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