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實力 發達集團副總裁
-
來源:哈拉閒聊
發佈於 2021-03-06 09:13
美中冷戰的四個引爆點
強權國家的競爭總是讓人有一對一衝突的感覺:雅典人對斯巴達、羅馬帝國對迦太基、莫斯科對華盛頓的競爭莫不如此。但競爭者中間的還有許多國家陷於該向哪一方效忠的困境,而這意味較小國家做的選擇可能決定超級強權的命運。
在拿破崙戰爭期間,倫敦最後透過聯合遭到法國強權脅迫的國家,形成一個強大的聯盟而獲得勝利。在冷戰期間,「自由世界」的支持是美國能立於不敗之地的優勢:與一些世界上最有活力的國家結盟帶來的利益,給了華盛頓凌駕莫斯科及其貧窮附庸國聯邦的優勢。很少過去的教訓能如此貼切地與今日的情況相聯結。
一場美國和中國間的新全球對抗正在重新打造供應鏈,和重新塑造世界的戰略地理學,並使全球籠罩在可能發生一場破壞力極大的強權戰爭陰影下。和冷戰時期一樣,從大洋洲到拉丁美洲的國家都面臨壓力,被迫要選邊站,或設法讓自己隔絕於競爭壓力之外,否則就必須在支離破碎的世界尋求保護。
這些國家就是華盛頓和中國競逐優勢的戰略目標,但它們也是追求自身利益的戰略行為者(strategic actors)。它們做的選擇,例如如何在聯合國投票、選擇哪一家5G技術供應商、支持誰和抗拒誰,都可能決定哪一個強權贏得這個世紀最重要的場競賽。
占優勢的強權和渴望取而代之的強權,都根據這些國家的選擇來量身訂製各自的戰略。對美國來說,這個戰略的公式很簡單,如果不動員一個多元的國家聯盟,或者可能是多個重疊的國家聯盟,來支持它的目標,美國將無法平衡中國在印度洋—太平洋的勢力,將無法避免獨裁國家贏得意識理念的戰爭和塑造科技創新的競爭,或是挫折北京的修正主義挑戰。
相對的,中國只有在孤立美國,使美國的盟友背對美國時,中國才能控制它的地緣政治鄰國,發揮它在廣大的歐亞大陸具有支配性的影響力,以及在地緣政治上打敗美國。中國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也已決定,將創造在科技上和經濟上仰賴北京的國家集團,使它們沒有能力反對中國在地緣政治上的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