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海洋 發達集團副總裁
來源:哈拉閒聊   發佈於 2021-01-06 11:21

各央行造就全球金融市場五大怪象

2020年美國及全球融市場的五大特點,將令經濟學者與投資界人士難以忘懷。

一、金融實體大脫鉤


年初美股雖受新冠肺炎疫情衝擊,但之後便完全不甩全球經濟崩潰可能引發的立即與長期影響。隨著股市迭創新高,這種不可思議的脫鉤現象迄未出現緩和的信號,反而到去年底時更變本加厲。

股市不斷衝高,但實體經濟卻必須因應新一波的疫情升溫;而疫情擴散的密度與速度之劇,也使疫苗問世後可能產生的群聚免疫效果未必能如預期般良好。


二.追著行情找理由


只有我們這些人深信各大央行釋出的龐大流動性,對金融市場具有壓倒性的影響力,尤其是美國聯準會(Fed)與歐洲央行(ECB),而其他人則很難找到可靠的理由,來事先預測並事後解釋去年金融市場的離奇漲勢。

事實上,並不是因為有各種說法來領導市場行動,反而是市場動作引發出一系列不合常理的共識。這種例子不少,在去年年中時,至少有三項相互衝突的政治題材,被市場用來「解釋」股市為何漲不停。

第一種說法是市場高度預期川普將連任,因此稅率將再降,法規將更鬆;第二種說法是由於政府處於分裂狀態,只能在一邊涼快,企業得以不受政府干預而肆意繁榮;第三種則是認為選舉結果將出現「藍色浪潮」(blue wave)現象,民主黨掌控白宮及國會兩院,於是政府將擴大財政支出,強力促進需求。


三.雙重流動性逆流


去年投資人經歷了詭異的流動性情勢。原本最大、傳統上最具流動性的市場,卻出現流動性不足;而平常流動性不高的市場,卻流動性奇高。

具體來說,去年3月時,連全球流動性最高的美國公債市場,一度出現資金短缺。幾周後由於Fed的強力介入,甚至出乎意料地買進垃圾債,對市場普遍且大量地注入資金,因而連「跨界」的投資人都被吸引進駐債市。

到去年底時,投資人普遍相信「央行護盤」(central bank put)動作將可長可久,流動性也被認為是最不需要考慮的風險。


四.降風險、垃圾照撿


各國央行把「無風險」公債的殖利率壓得愈低(使公債投資人不僅沒有利息收入,還面臨價格下跌的不對稱風險),投資人便愈會搜尋更具吸引力的新投資方法,以緩解風險,於是眾多市場評論家都預期傳統的「60/40股債投資組合」已壽終正寢。

許多投資人,尤其是一些面對負殖利率公債的投資人,都冒險闖入固定收入市場的其他領域,為手中龐大的股票部位避險。最先是買進非常安全的短期投資級債券,因為Fed也買;之後更買進違約風險更高的標的,例如垃圾債,及一些新興市場債券。其他人則擴大投資組合的範圍,把黃金、比特幣及其他加密貨幣都撿到公債籃子裡。(延伸閱讀:會員專屬/比特幣狂潮 威脅黃金避險地位


五.新興市場無風波


由於新冠肺炎疫情引發諸多干擾,使新興經濟體發覺自己陷入一場完美風暴之中。先是全球經濟「驟停」,之後各地復甦勢頭又不均勻,導致許多新興經濟體的出口收入崩潰,觀光營收消失,外國直接投資蒸發,一些國家甚至可能出現資金外逃。

但去到年底時,實際情況卻是除了阿根廷、厄瓜多爾、黎巴嫩等原本就有狀況的國家之外,絕大多數新興市場都未發生債務違約及大規模債務重整等問題,反而因為流動性迅速重返市場,加上投資人奮勇追逐較高的殖利率,促使新興債券的發行量創新高,且殖利率與風險利差都超乎尋常之低。

這五大因素所產生的結果,就是投資人喜出望外;不但投資報酬率高,市場波動又小,3月前後出現的慘景早就被拋諸九宵雲外。這些因素也說明央行對市場擁有獨大的影響力,兩者之間也奠定了一種不健康的相互依存關係,使多數投資人繼續忽視長期經濟與金融福祉下降,沈重的連帶損害,以及意料之外的苦果不斷向外擴散等負面影響。

評論 請先 登錄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