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川普雖即將卸任,但美中貿易戰與經濟競爭卻還沒打完,尤其是在掌控科技產業的戰場上,而美國正在動用一些風險非常高的武器。
由於中國大陸在多種高價值產業的科技水準,已幾乎與美國打平,促使美國設法維持超前優勢。川普政府已大力封殺陸資購併美國企業;表面上的理由是維護國安,但確保商業主導地位無疑也是一大原因。
這一招相當不錯,且拜登政府也將續用。但川普的另一項武器,即管制美國科技業對中國出口產品,則似乎不大犀利。(延伸閱讀:
會員專屬/拜登上台若運用此策略對付中國 將一舉三得)
中國大陸科技水準雖持續進步,但不少旗艦企業仍須採購多種只有美國或其他先進國家才能生產的硬體與軟體,例如半導體製造設備等。大陸企業若無法取得這些設備,生意可能遭受重創。除了最早的華為,川普政府最近又把60多家陸企列入管制出口的「黑名單」,包括中芯國際與無人機大廠大疆等。
對美國而言,這是一場高危險的賽局。阻止商業機密從美國流到中國是一回事,但要粉碎中國科技業,卻是更高的層次,而且似乎不太可能成功。
各國在進行貿易時,本身的專業化程度將會提升,例如美國軟體強大,日本精於造車,台灣擅長半導體製造等。中國大陸被整合到世界經濟體系之內,卻未專業化生產任何一種具備國際競爭力的高科技產品,這極不尋常。中國大陸已不再是低成本的平台,能將南韓與日本製造的零組件裝配成iPhone,而科技人才與的知識已經是世界級。一些人、一些國家想要買中國大陸的科技產品,美國根本就擋不住。
而且中期而言,美國實施出口管制也會傷害國內企業。若中國大陸不能從美國買到高科技設備、半導體及軟體,能向日本、歐洲或其他國家買;又如果美國要求其他國家也不賣,中國大陸還可以學習如何自製,結果將導致美國製造商流失營收。
因此出口管制對美國的傷害很可能更大。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的報告指出,美國半導體製造業者25%的營收來自中國大陸,但中國大陸半導體的進口額中,只有5%是來自美國,因此美國供應可能更容易被取代。
再者,他國半導體業者擔心美國會阻止他們對中國大陸出售產品,因而減少採購美國的半導體製造設備,並影響外國業者在美國的投資。
換言之,美國管制出口可能將全球科技產業一分為二,一是中國大陸,一是美國。但由於中國大陸市場如此龐大,美國可能很容易就發現自己的地盤比中國大陸小得可憐,等於是把自己關在經濟鐵幕裡面,跟冷戰時期的蘇聯一樣。
美國應該做的,其實是提升本身的科技產業,且增加研發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