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小姑丈 發達集團副總裁
-
來源:房產
發佈於 2019-03-18 06:42
愛河豪宅旁竟有貧民窟 百戶窩居「迷宮巷」
流浪貓狗隨意在巷弄走動,慵懶享受悠閒時光,高雄前金區林投里社區風貌被封存在64年前,土地被劃分為機關用地禁止開發,里中有200戶住民窩居在寬度最小僅1米生旺巷。錯綜複雜巷弄外地人一旦踏入便迷了路,區段鄰近愛河風景區,跟周邊高聳豪宅形成強烈對比,低收入戶多、人口外流加上住民老化,居住環境差,巷弄內也有許多廢墟孳生蚊蟲,當地住戶直稱,「這裡如同高雄貧民窟!」
前金區林投里位於愛河風景區旁,步行不到3分鐘即是每年燈會舉辦的愛河風景區河岸,然而民國44年(1955年)當時政府公告將該區劃分成為機十與機十二機關用地,區域範圍涵蓋大同二路以北、中正四路以南、成功一路以西與市中一路以東佔地面積達3.02公頃,政策施行後法規限建,居民只能以補強方式整理居家環境,區段許多都是屋齡60年以上老宅,不少屬空無人居的廢墟。
林投里里長鄭順成指出,當地許多居民的祖先從清朝開始就居住在這,可能是高雄最早發展聚落之一,區段鄰近碼頭早期居民都是勞工階層,生活環境不富裕,因為地目被劃分為機關用地因此無法開發,住戶只能等待政府來徵收土地,但礙於土地產權複雜,包括市府、國有財產局、土地銀行、水利局等,加上民間私有土地等,無論要做都更或危險老舊建築都有難度,對建商而言開發誘因不大。
鄭順成指出,早期住民沒有土地所有權概念,當國民政府來台後說要土地登記,民眾認為多報土地要多繳稅,因此都會有短報現象,而沒報登記最後都變成國有或市有地,造就成許多住戶謄本上土地產權僅2~3坪,但真正使用空間有土地20坪以上奇特現象,過去有許多任市長、議員或立委說要都更,但條件談不攏,最終都破局收場。
林投里內有條「生旺巷」,該巷中居住著約200戶住家,門牌設計更顯複雜,左邊門牌是生旺巷93號旁邊卻跳到112號。鄭順成指出,整個大同、中正、成功與市中路範圍內巷子都叫生旺巷,巷子四通八達有高達20~30個出口,一般民眾若不小心走進來,往往很難正確到達原先設定要走出的出口,即便是自己看到信封上住址也不一定可以順利找到房屋正確位置,「這邊居住趙姓、徐姓與楊姓3大家族,早期彼此都認識,但隨著經濟條件提升,許多人都已遷離。」
走進生旺巷內發現,衣褲與貼身衣物高掛在住家門口,時光如同走回50~60年前,上了年紀長者在巷弄內吃飯聊天,流浪貓沿著屋頂四處溜達,流浪狗則在巷弄內曬著太陽。鄭順成指出,該巷子道路比較寬的是早期給牛車走的,但更多的是巷寬極為狹窄,比鹿港摸乳巷還窄走道,只能側身行走,早期巷子內可四通八達行走,但不少住戶都在巷內堆放雜物,行走頗為困難。
生旺巷最多僅能容納機車穿行,汽車無法駛入,巷內有許多門窗已破損廢墟,信箱上也堆積著許多傳單,部份早已無人居住人家門上鎖著鐵鍊,門上鐵著登革熱防治工作噴藥記錄表。巷道內沒柏油舖路,巷旁部份空地雜草叢生,老厝磚瓦脫落,牆壁龜裂年久失修。
80多歲趙爺爺指出,自己從小到大沒離開,大家經濟不好,歷屆市長議員都說想要都更,但條件很難談成,主要是許多住戶早期沒有去土地登記,若都更後也無法買得起新建物,「生旺巷內有許多蚊蟲,也曾有登革熱,衛生條件不好。」64歲趙大姐認為,自己不想老死都住這邊,如當初有嫁出去早就離開,因為限建讓居住環境愈來愈差,若可以改建當初父親早就原地興建新屋。
從高市民政局統計發現,1999年該里住戶有1730人,爾後人口一路下滑,2009年僅剩1270人,2019年則剩下1080人。20年時間人口外流逾37.5%。而從人口結構發現,該里人口年齡逾60歲者有364人,佔全體約33%。鄭順成表示,許多中低收入戶會以生旺巷內老屋為承租地點,月租最低僅2000元,承租者多為年齡大行動不便者,實際上該巷內老人佔比大概有6~7成,且一半以上都是中低收入戶,經濟條件較差。
生旺巷內有口老井,是早期該區住戶取水區,現在已封存但仍有打水器能方便里民洗手取水使用。該巷內很容易發現四處都有廁所,且這些廁所都位於屋外,因巷弄十分狹小,不少住家是沒有做污水下水道,廢水直接排入水溝。因巷小也會影響救災,因此也可看到大型滅火器設置在巷內。
距離生旺巷旁不遠處即有多場大樓建案銷售,部份屬河岸景觀宅,最高單價每坪突破60萬元,單戶總價破億元!從生旺巷內往大樓看去,1座城市2種不同風貌,近景是屋況老舊不堪廢墟,遠景是高聳指標豪宅。低價租金行情,讓許多弱勢者還有處棲身地。
高雄市長韓國瑜選前口號「貨賣得出去、人進得來、高雄發大財!」但對於該區里民而言,因限建超過一甲子形成「產業進不來、人出不去更不用說發大財。」居民盼盼政府能加速都更,先將地目更改不再做為機關用地使用,老人們在與時間賽跑,他們的期待盼國家看得到。(葉家銘/高雄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