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 發達集團副總裁
來源:基金   發佈於 2025-09-22 05:02

ETF投資正熱 專家:避免這3種「致命錯誤」

編譯周靜芝/即時報導 2025-09-21 12:33 ET



示意圖。Image by TheInvestorPost from Pixabay
隨著投資人尋求成本更低、有益節稅的理財工具,指數股票型基金(exchange-traded funds ETF)的需求持續增長;但專家指出,操作失利仍可能發生。

財經媒體CNBC報導,投資研究機構晨星(Morningstar)的數據顯示,2025年上半年ETF共吸納5400億美元資金,超越2024年同期金額;截至六月,各公司已推出464檔新ETF,可望突破2024全年逾700檔的紀錄。



佛羅里達州理財規畫師喬恩·尤林(Jon Ulin)指出,ETF的興起對投資者大有裨益,但過於方便也可能讓人掉以輕心。他強調,最「致命的錯誤」不在於產品本身,而是投資者的操作方式。

專家提醒,在投入資金前應警惕以下陷阱:


1. 未深入研究

波士頓理財顧問賈里德·加涅(Jared Gagne)指出,部分投資者誤以為所有ETF皆相同,未審視其標的資產。例如部分ETF追蹤廣泛市場指數(如標普500),而另一些如產業基金則專注特定經濟領域,另類ETF則包含聚焦主題趨勢的「主題型ETF」,或運用衍生性金融商品放大盈虧的「槓桿型ETF」。

加涅表示,若未深入檢視內涵,可能誤以為買進多元化基金,實則購入了極度狹窄且高風險的產品。


2. 追逐績效代價高昂

專家強調,如同任何投資,ETF選擇應符合個人風險承受程度、目標與投資時間。

佛州財務規畫師兼會計師邁克·洛夫利(Michael Lofley)指出,常見錯誤在於依據過往報酬率追逐績效,而同樣表現未必能延續。

尤林表示,許多投資者在目睹比特幣、大麻或清潔能源等熱門ETF上漲後便蜂擁追捧;但他警告,這些基金下跌速度可能與上漲時同樣猛。


3. 頻繁交易侵蝕投資報酬

ETF的優勢之一在於可如股票般於交易日內隨時買賣。但加涅指出,部分投資者交易頻率過高。他說,ETF的優點在於低成本與稅務,但投資者常將其視為交易工具而非長期資產配置基礎,這類行為無形中會侵蝕投資報酬。

晨星八月發布的報告顯示,過去十年至2024年間,美國開放式基金與ETF投資者因頻繁交易而損害報酬;這些投資者平均獲利7%,低於基金8.2%的年度總報酬率。報告指出,這1.2個百分點的投資報酬差距源自買賣時機失當。

評論 請先 登錄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