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sets/common/avatar.png)
-
abq1218 發達集團技術長
-
來源:財經刊物
發佈於 2008-09-06 19:58
先探:要不要參加鴻海除權息?
鴻海(2317)能不能買?在探討這個問題前,先把鴻海過去十年的黃金歲月忘掉!
怎麼說?第一,時代不同了,鴻海過去靠購併快速成長,這套競爭者已經會複製;鴻海也擅長以低成本優勢搶單,可是上半年原料價漲、勞動合同法導致獲利衰退,意味著微利化時代,成本再降有其極限。就算鴻海有其它想法,轉戰智慧財、品牌?但那又是另一條長遠的路。
第二,大環境真的不一樣了,電子代工產業已屆成熟,年成長三○%的門檻,鴻海以前一腳就跨過,今年上半年財報一公佈,事實擺在眼前,三○%門檻可能要靠撐竿跳,愈來愈難跨越了。
所以,今天的鴻海代工霸主地位雖難撼動,卻已經沒有過去十年高速發展的條件與機運,曾經被「神化」的董事長郭台銘,以前除了睡覺,都是公事,最近二年倒是常出現在影劇版、社會版,不是說這樣不好,只是告訴大家,郭台銘現在是「正常人」,那我們就得用正常的角度去看鴻海,那些憑著郭台銘三個字而加乘的本益比,是該調整調整了。
跌勢盤除權後有低點
拿華碩(2357)、廣達(2382)同屬電子五哥的公司來比較,兩家公司EPS沒鴻海高,但這幾年穩健有餘,目前本益比九到十倍間,鴻海本益比尚有十二倍以上,可是獲利處在明顯的下降(或成長趨緩)軌道,從這個角度,鴻海今年股價疲軟,沒有委屈的道理,十到十二倍本益比,很可能成常態。
有了這個概念,鴻海的長期投資輪廓漸漸出現。九月十六日,鴻海將除息三元、除權一.五元,很多投資人心想,從年初二百元跌到今天一四一.五元,可以買了吧?當然,沒有一定答案,現在鴻海疲軟無力,誰知下半年郭董會不會神來一筆,再端出另盤業績大補丸?
不過,我們從過去鴻海除權息軌跡,倒是看出一些端倪,只要是在漲勢盤,鴻海除完權後多能快速填權,若是跌勢盤,除權後還有低點。
這樣說就很明白了,現在是跌勢盤,最好不要衝動。倘使鴻海股價九月十五日除權息最後交易日前,股價拉升到一五○元附近,可以考慮逢高棄權,若跌至一二○元上下可考慮參加除權息;至於中間價位,端看個人資金配置、風險承擔能力與所得稅規劃狀況了。
三年前市場是這樣說的:鴻海艦隊陣容龐大,航空母艦鴻海巡迴代工海域,驅逐艦鴻準、富士康具備快速攻擊能力,潛水艇群創與沛鑫等待浮出水面,停在母艦上的戰鬥機廣宇也伺機而動。如今,艦隊依然龐大,動力卻顯不足。
如果以鴻海董事長郭台銘過去的豪氣,上半年「鴻海兵團」交出的成績單,絕對不及格!除了群創和新加入的位速,其它公司的淨利不是衰退就是虧損,整個鴻海集團連同香港掛牌的富士康,上半年稅後淨利約四二○億元,輸給台積電五八五億元,也落後台塑四寶。
不能把衰退推給景氣。記得二○○○年網路泡沫衝擊電子業之時,郭台銘展現堅強鬥志,他說,「CEO的責任不是讓公司業績跟著景氣衰退」,他做到了,此後鴻海集團一路發。今年四月一日,郭台銘大聲宣告退居第二線,給專業經理人磨練機會,可惜,第一份成績單出爐了,不及格。
這些專業經理人能力不足嗎?不是,然卻有著「執行力夠、開創條件不足」之憾。說執行力夠,是因為鴻海集團規模龐大,富士康年營業額三千多億,群創、鴻準也有一千五百億水位,鴻海內部更不乏千億元的事業單位,有能耐接手的專業經理人,都是一流人才,也都有能力「執行」郭台銘奠下的經營路徑。
說開創條件不足,是因為這些經理人沒有達到郭台銘所言之CEO責任,他們大多讓公司業績跟著景氣走滑,也還看不出明顯的新發展,這也難怪,外在大環境不好,一調整可能三、五年,別說這群專業經理人開創不出新血路,就算他們跟過去的郭台銘一樣,除了睡覺都在工作,在現實環境下,一樣難上加難。
獲利衰退,市值也降,十個月前,鴻海集團總市值達三兆高峰,現在只有一·三兆,將近六成市值就這麼蒸發掉了。其中,興櫃市場的沛鑫最恐佈,如果從去年沛鑫股價最高三六○元算回來,市值已經減少九一%,股價連當初的十分之一都不到;在香港掛牌的富士康市值,也從最高峰乘坐降落傘,跌掉八二%。
兵團市值高峰下滑六成 沛鑫跌幅排第一
這一個個驚心動魄的數字,讓人不禁要問,鴻海大兵團何去何從?其實,一份半年報不能斷鴻海兵團興衰,可是加了疲軟的股價,還有賣超的外資、鬆動的長期籌碼,看得出過去高高在上的鴻海兵團,已在質變中。
時不我予,當郭台銘走入第二線, 又找不出帶領整個集團獨當一面的大將,這個鴻海艦隊,就只能各自努力。我們必須說,這還是一個相當有攻擊力的艦隊,只是母艦鴻海已無暇顧及每個子公司,除非能證明有極大能耐,才有可能獲母公司的全力支援,創造奇蹟。
沛鑫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曾經它是郭台銘口中的黑馬,董事長曹治中也被賦予頗高的地位,但是一年一年過去,沛鑫從獲利做到虧損,LED事業看不出名堂,去年一個七百萬股現金增資案,兩度調降發行價,最後落得連特定人都不愛,自動撤銷。
鴻海或郭台銘拿不出那幾億元嗎?顯然沛鑫的成績已落到鴻海集團後段班,曹治中風頭不再,連帶曹治中擔任董事長的先進開發光電,獲利與股價表現都不佳。
富士康今年的股價與獲利成績也不好,不過在鴻海集團的核心地位不變,單看鴻海集團幫富士康全力拼鬥比亞迪,就知道富士康還是有一定地位,郭台銘考慮讓富士康回台灣掛牌,一個原因也是希望活絡富士康形象。富士康現在正進入沉潛期,努力的在成本低廉區設據點,也努力的掌握新客戶,他的未來就看自己的調整能力。
群創算是上半年唯一有交待的集團子弟兵,淨利年增率五成,但是全球的面板產業還在重整秩序,群創有下游組裝優勢,卻也離不開面板景氣循環風暴。以目前面板產業逐漸演變為「現金遊戲」之際,群創有鴻海集團支撐,勝算是不小,不過還是要等面板產業再經過一次重組,未來的發展空間才比較清楚。
群創靜待產業重組 鴻準是集團先行指標
另一個鴻海集團旗艦企業,非鴻準莫屬,不過在郭台銘弟弟郭台成去世後,繼任的年輕董事長李翰明,雖曾被寄予厚望,迄今卻沒能交出醒目的成績。可是說歸說,鴻準做為「鴻海集團先行指標」,暫時不會改變,簡言之,鴻準的股價型態,事後證明都是母公司鴻海的先行指標,所以這一波,鴻準股價何時打底完成,也攸關鴻海。
鴻海兵團在業績面,有點像綁粽子,全都糾結在一起,一個富士康獲利大衰退,就牽連到鴻海獲利,因為環環相扣,所以在這個全球經濟不景氣、電子產品利潤低競爭大的風頭下,鴻海兵團獲利要再大翻轉,可能需要一點時間。
再說股價,由於可預見的未來景氣仍混沌,鴻海集團除非找到新門路,否則在電子代工業界打轉,很難再轉出高成長,因此短期內,鴻海兵團只能打游擊戰,主力兵種還是富士康、群創與鴻準,一定要等到主力兵種走出格局,整個集團才有新機會。
鴻海的馬其諾防線
文/黃啟乙
鴻海集團第二季獲利不如預期,甚至出現衰退,令鴻海集團股價聯袂重挫,形成台股再向下探底壓力,最主要是富士康獲利大減五六.一%所致。中國市場已明顯出現兩種不同的型態,出口產業壓力大,內需產業反而仍具成長空間。
鴻海公佈上半年財報,結果不如預期,單是第二季稅後純益為一一九.三三億元,較去年同期衰退二三.六%,折台每股純益為一.六元(以除權後股本計算),創下近年來單季衰退的紀錄,合計上半年稅後純益為二八○億元,折合每股為三.七六元,也較去年同期的三一二.六億元,衰退十.四%。消息一出,令鴻海及其集團股連袂重挫而下,也拖累了台股再次破底,震憾了台股。
鴻海集團股價在短線上的重挫,對台股的確造成強大的信心壓力,鴻海不僅是台股中,總市值排名第二的個股(僅次於台積電),它的下挫直接影響到台股指數的漲跌。
更重要的是,鴻海集團代表著台灣電子代工產業的龍頭指標,不論在生產的競爭力,全球運籌能力,皆是世界一流水準,如果連鴻海集團在獲利上都出現衰退,那麼其他台灣電子產業,可能真的要面臨強大的考驗!美國經濟的走弱,進一步影響到全球,尤其是台灣也持續受到衝擊,令持股信心受到相當程度的打擊。
若進一步來探討鴻海為什麼在第二季單季獲利會出現衰退?其實跟它的子公司──富士康,有著一定的關係。因為過去富士康的轉投資收入,占鴻海的二五%,當富士康公佈上半年獲利衰退五六.一%,僅一.四二億美元,即可了解,第二季鴻海為什麼獲利會衰退。
富士康上半年衰退五六.一%
根據富士康上半年所公佈的財報,毛利率由去年同期的九.五%,降到六.七%,毛利率就整整少掉二.八個百分點,獲利衰退的幅度超過市場,甚至法人的預期。事實上,今年以來,富士康的股價已跌了近七成,若再從二○○六年十一月份,所創下的二七.七元港幣高價起跌計算,到目前的五元多港幣,跌幅更達到八○%以上,令富士康的總市值也由最高峰的一千九百億元港幣,縮小至不到四百元港幣,情況十分慘烈。
富士康獲利的大衰退,主要的原因,包括:中國勞動成本法的實施,令成本上升,再加上原物料上漲、人民幣的升值,以及全球景氣放緩,更重要一點是,重要的代工廠商──摩托羅拉出現衰退,令代工訂單受到影響,在中國內部又有競爭對手比亞迪的挑戰,這一連串的利空,導致富士康獲利受到嚴重的影響,近而拖累了鴻海集團的獲利,以及股價表現。
再看到鴻海股價表現,在去年六月份創下三○○元的高價之後,也進入長達一年以上的跌勢,最低一度跌到一三二.五元,跌幅達到五五.八%。從二○○○年以來,鴻海的股價即便在市場最低迷時,都可以力守一○○元上下,即短暫跌破一○○元,也會很快拉上來,一○○元已成為鴻海長線股價上,最重要的馬其諾防線。
當鴻海股價跌到目前價位區,而且九月十六日將分派三元現金股利,以及一.五元股票股利,若以一四○元來計算,除權後參考價在一一九元上下,已接近一百元上方關卡。故而,除權前鴻海股價在一四○元以下,至少會有強大的抵抗力,股價的表現,也可視為台股重要的多空指標。再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台灣以鴻海為首的代工產業,還包括其他代工大廠,如:緯創、廣達、仁寶、英業達等,已形成一個「門檻」非常高的產業,它的高門檻,就是來自它們的「低毛利」。
電子代工業具有高門檻
大家可以想一想,當一個產業毛利不到五%,還會有新的業者,會花大錢建立如此大規模的電子代工企業?經過這十年來的調整,全球電子代工產業就剩這幾家,而且是大者愈大,所以長線上的價值,就建立在此!
只不過,當不景氣來臨時,一定會受到衝擊,何時會再自谷底回升?恐怕也不會馬上就會好,需要一些時間來調整!其中,富士康的股價表現,或可視為領先指標,何時看到富士康止跌,展開反彈,那時才是鴻海集團股捲土重來之時。還是要再強調一次,這需要時間來調整。
如果若再以整體的大環境來觀察,似乎也可以看到些許端倪──鴻海、富士康集團,係以中國為生產基地,以外銷為主的產業。
過去十幾年以來,中國成為世界工廠之後,鴻海集團也跟著壯大,甚至因此成為具世界級競爭力的公司。
根據中國新華網的報導,中國大陸前五○○強企業,也就是用營業額來排名,其中排名第一到第十四名,都是中國的大型國營企業,如:中石化、中石油、工商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或者是中國移動、中國電信等大型國企,而排名第十五就是鴻海集團旗下的鴻富錦,就可以買到鴻海集團在中國的根基。
但下一輪循,若輪成長力來看,中國內需產業發展的空間,將更勝於外銷出口產業。先就在香港上市的台資企業來作比較,除了富士康之外,康師傅,或者是以零售、通路業的寶勝(為寶成集團旗下的通路股)、達芙妮等,基本上的獲利,皆呈現大幅增長。
以旺旺為例,公佈了到香港上市之後的第一次財報,上半年稅後純益為一.二八億美元,成長五三.九%;至於康師傅,在上半年也賺了一.二七億美元,成長三三.二%;寶勝則賺了三千四百萬美元,成長率高達一二七.五%。
中國內需消費股 獲利續增
可以發現富士康、康師傅、以及旺旺,這三家台資企業,上半年的獲利十分接近,分別是一.四二億美元,一.二七億美元,以及一.二八億美元,但富士康卻呈現衰退局面,而旺旺、康師傅則持續成長。其實不僅是台資企業,我們從中國企業上半年的財報之中,也可以看到,只要是以內需、消費、通路等行業,在上半年大都繳出不錯的成績單。
在今年北京奧運會中大出風頭的中國大陸體育用品業者──李寧(2331HK)為例,上半年的純益達三.三四億元人民幣,成長六八.三%;同樣以體育用品通路為主的安踏(2020HK),上半年也賺了四.三億元人民幣,成長一.一倍。百貨通路的百盛(3336HK),上半年也賺了四.一二億元人民幣,成長卅五.七%。
中國最大的三C家電通路高──國美(0493HK),上半年更賺了十一.五億元人民幣,成長幅度更高達一.九倍之多。另外,青島啤酒(168HK),上半年也賺了三.八一億元人民幣,成長四二%。再看到,在中國銷售高級精品的新宇亨得利(3389HK),上半年純益達到二.三八億元人民幣,成長六三%。
同樣在中國經濟環境之中,雖然外銷產業面臨不小的壓力,但以內需消費主的產品,似乎受到較小的影響。今年以來,股市的續跌,再加上房地產景氣的惡化,或令中國GDP增長幅度,有可能由十%以上,降至十%以下,但從趨勢上來看,內需產業受到影響的程度可能相對較低。
因為中國的經濟有幾項特色,那就是中產階級持續崛起之中,根據統計,中國平均每一年有兩千五百萬人口,由農村搬到城市;而平均每一年有一千五百萬人,著身為中產階級。
一旦由農村搬到城市,平均收入可以增加三倍,而中產級階人數增加,也會帶旺消費。這也反應在中國政府的稅收上,上半年中國財政收入達一.二兆元人民幣,成長近四成,令中國面對全球經濟調整時期,有本錢在中國推動投資,拉動內需消費經濟,這一次四川災後重建,未來三年需要鋼鐵三千七百萬噸(中國年產鋼鐵四.八億噸),未來三年也要水泥三.七億噸(中國年產水泥十三.三億噸),四川災後重建的投資,對內需推動仍具有一定的效益。
宏全、味全具有潛力
更重要的一點,中國民間的儲蓄率超過四成以上,這成為內需消費上,相當重要的後盾,與美國人民儲蓄率呈現負數完全不同。
以目前中國股市的市況,仍持續探底,對台股中的中概股,或中國收成股(以內需為主),並沒有帶太多的激動,反而擔心中國股市下挫被拖累,但以基本條件來看,中、長期上,它們還是值得期待的一個族群。最近在港股之中,有一檔個個股逆勢上漲──聯華超市(980HK),突然間由十元港幣上方,拉升至十四港幣上下,因為聯華超市是中國最大的超商。上半年該公司的純益為二.三八億元人民幣,成長六三%,令股價在近期的盤勢中,可以異軍突起。
回頭來再看台股,在內需型中國收成股之中,較值得期待的個股,應該還是:味全(1201)、宏全(9939)、藍天(2362)、聯強(2347)等。
尤其是宏全,第二季單季純益就成長一○三.七%,來自中國的投資收益大增是主要因素,合計上半年稅後純益賺了三.五一億元,折合每股一.八元,創下近年來最好成績。
上週可口可樂以高於市價兩倍以上,收購了中國最大的果汁廠──匯源果汁(1886HK),每股十二.二元港幣,總代價為一七九.二億元港幣,這代表了中國的內需市場在外國大廠的眼中,具有長遠的潛力,故而敢花大錢來收購,這對宏全而言,以其所處的產業,應有進一步看好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