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碎了 發達集團監事
-
來源:哈拉閒聊
發佈於 2014-06-07 05:56
付錢的是老大
韋氏辭典將「賣黃牛票的人」定義為:
「為求快速牟利而從事買賣行為的人」,
至於「賣黃牛票」則意指:「詐欺、擊敗和掠劫」,
以致於社會大眾對「票券黃牛」懷有敵意。
這項責難背後的理由不難理解,
試想一個影迷或球迷在某項重大活動的前夕,
抵達現場才發現,他必須花50美元才能買到一張原本10美元的票,
這自然令他驚訝不已,他認為這一切都是黃牛搞的鬼,
他們先以一般價格購得這些票,然後刻意保留,
直到人們無計可施、一票難求時便必須被迫接受這天價,
但經濟學分析,如此譴責黃牛是不公平的。
為何黃牛票這種勾當會存在?
騎必要條件之一便是”固定不變的票券供應量”,
如果供應量能隨著需求增加,那黃牛必消失在市場上,
黃牛存在的第二個條件,則是票券價格清楚標示出來,
試想,在紐約交易所買賣的股票就沒有清楚的定價,
無論投資人買入多少股票、持股多久,
然後轉手以再高的價格賣出都不會被譴責為黃牛,
但這過程與黃牛並無兩樣,
所以,若是戲院或棒球場不再印出票價,
改讓自由市場決定價格出售,黃牛也將無法生存,
黃牛生存的第三個要件:「票券售價低於市場均衡價格」,
簡單說,就是售價太低導致人人都能來買,
所以供應不足,需求量過高,
這三要素不解除,黃牛都將持續存在。
所以黃牛便像”中間商”,他們將寶貴稀少的票轉分配給更需要這張票的人,
假設大聯盟冠軍賽開打了,原本只能容納了2萬球迷的球場,
頓時擠進了3萬人想來觀戰,那多出來的1萬人怎麼辦?
這時就需要黃牛來對這些”票”進行分配,
分配的條件就取決於”每個人對票的需求程度”,
“需求程度”簡單來說就是「你願意為了這張票付多少錢」,
你會說這樣不公平,但你得聽我怎麼解釋,
如果,你渴望觀賞這場比賽,你可以提前來排隊購票,
你越是渴望,那你就越可能提早來排隊,提高你購得票的機率,
而那些想進場又沒時間來排隊的人,
那他們大可花錢請人來排隊代買,
畢竟時間就是金錢,你花不起時間,你就花錢,
而買黃牛票的人就好比請人排隊帶買票一樣,
物以稀為貴,你總得付出代價才能取得這張票,
尤其是這張票不是只你想取得,
天底下沒有白吃的午餐,這道理大家都懂,
而且黃牛讓這張票的價值最大化了,
經濟就是在這種最大化之下才能彰顯效益,
在資本主主義之下,一張價值50美元的票只賣10美元,
那才是罪過,因為這是踐踏價值的行為。
漸漸地,經濟學的觀念深植於世界各地,
“需求程度”的邏輯在世界各角落開花結果,
大排長龍的機場安檢關卡也出現了「快速通道」,
只要你多付39美金,你將得到優先登機權,
還附贈”安檢插隊權”…
主題樂園最熱門的雲霄飛車也推出了類似服務,
只要用兩倍票價入園,”免排隊玩到爽”…
甚至,擁擠的高速公路上,原本的高乘載時段,
也成了付費就可以單人上路的情況…
還有,慈善公益的不售票免費演出,
也出現了代客排隊業者競相爭奪的利益市場…
最後,連排隊看醫生都淪陷了,
如了代客排隊看醫生以外,
連醫院都獨立推出付費優先約診服務,
只要多付錢,特約醫生照顧您…
普世價值觀念從「天底下沒有白吃的午餐」,
逐漸被「付錢的是老大」給取代了,
雖然主流經濟學的觀點與理論很有道理,
畢竟當你願意付出的多,就表示你對這東西渴望也較多,
因為你不會多花一毛錢在你不想要的事物上頭,
所以凡是談錢很俗氣,但俗氣卻可增進經濟效益。
到此,大帥要開始吐槽了,
反正我也不是頭一遭吐槽主流經濟學理論,
而且,我不是頭一個,也不是最後一個,
因為由經濟學構築出來的經濟架構千瘡百孔,
如果我們還對主流經濟學深信不疑,
那就是迂腐,但不得不承認,好幾年前,
大帥也是主流經濟學狂熱信徒的一員,
但人類就是在打破認知與迷失中前進的,
所以我也是在吐槽曾經深陷那謬論的自己…
假設,先說好這是假設,
或許現實社會真的有這種狀況,
應該說,我確定有,但這故事只是假設,
請大家不要隨便臆測對照,
大帥當兵的朋友,小人是個一般的小市民,
不怎麼樣的工作加上不怎麼樣的薪水,
當然,這是個不怎麼樣的人生,
不盡如意但還算過的去,
直到有天,小人開著他的小破車在路上出了車禍,
一輛疾駛而來的超速黑頭雙B車從後方衝撞了小人的破車,
第一次被捅了菊花的小人,
不對,是第一次被追撞的小破車,
那種痛楚,那種心疼,那種毫無憐憫與溫柔的衝撞力量,
一道錐心刺痛與天旋地轉,頓時小人失去了意識…
也不知道過了多久,小人睜開眼才發現自己正躺在擔架上,
警察與救護人員正在事故現場幹活著,
全身布滿著傷痛的小人看到了自己的愛車猶如一塊廢鐵,
而那輛肇事的黑頭雙B卻僅是輕微凹陷地停在一旁,
旁邊站著一位西裝鼻挺的闊少,正拿著手機大小聲地講話,
看到了僅些許擦傷的肇事者,小人才驚覺自己似乎連手腳都無法自主動作了,
他使盡吃奶的力氣抬起頭一看,他的大腿骨跑出來了!!!
驚覺不對勁的小人開始哭喊,請救護人員先把他送到醫院去吧~
忽然間,闊少走過來掏出一疊鈔票塞給醫護人員,
他表示他的頭有點昏昏的,有可能是撞擊導致腦震盪,
需要趕快送到醫院檢查一番…
這醫護人員可能也是學過點經濟學的,
他轉身告訴小人:
「先生,抱歉,因為對方的”需求程度”(支付價格)高於你,所以他可以”優先”送急救。」
窮酸的小人便躺在擔架上被這樣棄置在馬路邊,
那穿出皮膚的大腿骨旁邊冒著鮮血,
但能怎樣?
小人的”需求程度”明顯低於對方不是嗎?
只能拿時間來排隊等待享受”急救”服務了…
不知道折騰了幾個小時,小人終於搭著救護車來到了醫院急診室,
血流如注的他被放置在人滿為患的急診室一角,
當然地,他也得排隊等著被”急診”,
好不容易,輪到小人進行診斷治療了,
失血過多的小人臉色慘白、意識模糊,
醫生趕緊給他準備輸血,
但可怕的事情發生了,醫院庫存的同血型的血液剩沒多少,
這時,好死不死,那位肇事闊少表示自己因為擦傷流血有點頭昏,
是不是也需要輸血急救?
於是,學過經濟學的醫生對兩人說:
「僅存的血液只夠救活一個人,你們之中”需求程度”高的人才可以活下來。」
小人傻眼了,他轉頭一看根本就是來刁難找碴的這傢伙,
很無奈地開始與對方喊價,
當然地,論”支付能力”,小人根本不是對手,
小人不甘願地吶喊:
「我想活!如果我有錢,多少我都願意支付!」
「我對這些血的需求程度絕對高於那人渣!!!」
但強調效益最大化的經濟學不這麼看,
因為只有願意與有能力支付最高價格者,
才是那最渴望的需求者…
於是,那僅剩不多又寶貴的血液浪費在一個有錢的人渣身上,
而小人,只能靠著意志力來自行”造血”求生…
”需求程度”與”支付意願”還有”支付能力”是不同的,
這三個名詞,應該說是三的概念是不相等也不一樣的,
就像大帥對大ㄋㄟㄋㄟ的需求程度,
還有大帥對大ㄋㄟㄋㄟ的支付意願,
最後,大帥對大ㄋㄟㄋㄟ的支付能力,
三個概念,三個必然不相同的答案,
卻被主流經濟學那”效益最大化”給通通統一了,
那扭曲的觀念成了「付錢就是大爺」,
「賺錢就是正確」成了一種定律,
所以賣黃牛票不算是操弄市場的黑手,
因為他們讓大爺付錢就是一種正確,
可換個角度想,一個花大把鈔票買黃牛票看球賽的大爺,
卻遲到30分鐘又提早離開離開,
那他的對欣賞比賽的”需求程度”真的比期望用一般價格帶小孩進場看比賽的小市民高嗎?
大帥花100元帶公主去吃牛肉麵,
但小人開價1000元要帶公主去吃牛排,
請問是大帥比較愛公主?
還是小人比較愛公主?
這問題無解,
但在主流經濟學的邏輯裡,
公主應該選擇跟小人去吃牛排,
這邏輯錯了嗎?
錯了,肯定錯了,
但這世界卻這麼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