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常樂 發達集團營運長
-
來源:品味生活
發佈於 2012-04-17 18:44
問題
本帖最後由 常樂 於 12-10-04 22:32 編輯
<問題>
是指須思考並找出方法,以達到目的的難題,但對問題的知覺卻因人而異。 若能察覺到自己處於一種「有目的但不知如何達到」的心理困境,則問題對個體而言便是個問題。反之,若個體無法察覺到此一情境,則此一問題對他而言便「不成問題」。
許多問題是沒有固定的答案,解決問題真正重要的是”你的思考過程”。以及要從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了解解決問題所需的能力;所以問題分析與解決是如何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 ?
是運用既有的知識、經驗、技能,藉各種思維及行動來處理問題,使情況能變遷到預期達到的狀態,此種心智活動的歷程」。一個問題求解活動 是創造性的思維常常是”重新排列組合“ 或是”觸類旁通”“移用”其他專業領域的構想 ,多看多讀是有助於”創造性思考”。
思考問題有四個基本要素 :
1.問題的目標是什麼 ? 及說明在什麼情況下 ,才算是把問題解決 ? 所要達成的狀況是什麼 ? 解決問題時要了解已知的是什麼 ? 及作出假設 _是一種對問題下`定義 。
2.可以幫助目標達成的媒介 、工具、 資料 。
3.一些可行的對策。
4.一些不能違反的限制條件。
在問題解決的過程中,基本上應包括建立問題表徵及尋求解決方案兩種步驟。
1.了解問題的空間,找到問題的表徵形態。
問題解決的過程,啟始於問題表徵化的內在運作。 換句話說,人們在進行問題解決的活動時,首先會將問題於現實世界的狀態 ,轉化為內在記憶系統中可以瞭解的符碼,而這個過程屬於內在的心智過程。表徵化(或形成問題空間)的內容,包括了問題狀態中的初始狀態、目標狀態、中介狀態、可資利用的行動及可能的限制因素。
2.是在記憶中搜索相關知識,形成解決問題的動作狀態,即產生式系統 。
試圖降低問題初始狀態與目標狀態間的差距,在問題空間搜尋正確的操作因子,而操作因子正確的排序及運作就是解決方案的出現。
所謂「問題」,至少應包括下列三個特性 :
初始狀態 __ 是問題沒有得到解決前的開始狀態 。
目的狀態 __ 是問題解決後 想要的狀態 。
操作狀態 __ 是從問題的初始狀態 , 到目的狀態的一過程狀態 ; 它表示一種解決的途徑與限制條件 。
解決問題的六個步驟:
1 發現問題 、確認問題 、與定義問題 (敘述問題)
2 蒐集資料 、分析資料 、與確認真正的原因。
3 提出與選擇解決方案。
4 執行最佳方案。
5 評估結果 : 驗證解決問題的過程與解答 。
6 後遺症與補救方式。
<知識的特性>
知識:
是解決問題的工具,知識是有時間性。現有的知識,代表過去的。所以知識不斷地吸收更新,否則過時的知識與經驗,有時會妨害進步。
經驗:
是指如何應付所遭遇的事,而不是指過去所遭遇的事。經驗是為一種關係或相互作用,故只依賴過去的經驗並不能作正確的判斷。
智力:
一種邏輯推理的能力,此種能力善於處理「死」的問題。意即,當問題的答案有絕對的答案者,此種問題稱為「死」的問題。譬如數學、物理、力學等等。
智慧:
一種知道事情來龍去脈的能力,此種能力善於處理「活」的問題。意即,當問題的答案沒有絕對的答案者,此種題目稱為「活」的問題。譬如,做人的應對方法,人的六官感受,宇宙人生的道理都屬於此類問題。
知識:
途徑是從學習、閱讀、他人告知的現有價格。
智慧:
方式經由思考、領悟、自己產生的創新價值。
<解決問題>
一般人在面臨問題時,會遵循那些程序或步驟解決問題,以完成希望達到的情境或目標呢?
美國學者D’Zurilla & Goldfried (1971)將解決問題的程序分成認識問題、界定問題、想出解決方案、作決策、付諸實現等五步驟,茲分述如下:
問題解決程序
(一)認識問題:亦即辨認問題,瞭解問題的情境。
(二)界定問題:即具底認清問題所在。
(三)想出解決方案:當問題被確認後,解題者動用腦筋,想出各種可能的解決的方法。
(四)作決策:本步驟主要在評估上階段所提出的各種解決方案,評估其利弊得失,除選擇其中最佳者外,並需進一步規畫該最佳方案之執行細節。
(五)付諸實現:將上一階段所規畫之執行內容,付諸實現,並檢討執行後成效,必要時可重回第一階段。
上述五步驟說明一般人採取的解題模式,其思考過程可概分為兩大階段,包括瞭解過程以及尋找過程(Newell & Simon, 1972)。
<閱讀法>
這是一般最常用的方法。SQ3R閱讀法是指瀏覽、提問、閱讀、複述和評論等閱讀的五個步驟,因此又稱為五步閱讀法其過程如下:
◎瀏覽:把全書概括的看一遍,重點放在序、目錄、文中的大小標題、圖表、照片,以及註釋、文獻、索引等目的在對全書有整體的、直覺的印象。
◎提問:就瀏覽的基礎上,就書中的重點、難處及有關的註解、提示等,提出一些問題。目的在讓自己的閱讀成為問題導向的思維活動。
◎閱讀:捉住問題方向,依問題指引進行深入的閱讀。對不懂的術語、詞句,必須深查其真確意涵,標出重點段落,尤其是一些關鍵性的文字。閱讀時還可做眉批、筆記,以加深印象。
◎複述:讀完一部分或一個章節後,依所閱讀的理解和印象,在腦海裡複述,以檢驗學習的效果。複述時,只要捉住主要內容,不必逐字或逐句背誦。
◎評論:評論的目的在整理閱讀所得,並且評估其價值。閱讀整篇文章或整本書後,可就閱讀所得做綜合整理,並按照自己的理解進行評價。
<跳讀法>
跳讀是一種快速閱讀法。如果能發現內容的結構,捉住內容要點出現的規律,就可以進行跳躍式的閱讀,有些地方跳過不讀,只尋找主要的論點,新穎的見解、爭論的焦點,或是讀者自己所要的東西,對自巳熟知的內容、過度性的詞語、引證的材料、推論的過程,大段的跳過去。
1、以正常速度閱讀第一段或第二段,瞭解本章大意、背景、作者風格、語氣等。
2、第三、四段開始,只讀幾個關鍵句或關鍵詞。
3、如果找不到關鍵詞句,那麼就必須讀一整段,以找出他的大意。用較少的時間,把握書中主要內容,於是
一篇長文、一本厚書,在跳讀之下,就變短、變薄了。
<節制的閱讀>
閱讀,要有節制的勇氣。書是看不完的,一輩子中沒念的書比起念過的書多得太多了。一個比較會念書的人
,從頭到尾念完的書,一年頂多也只能念一百本,終其一生,也只能念完五、六千本。
莊子說:『生也有涯,知也無涯』一個人要以有限的生命,窮盡無邊的知識,那簡直是痴人說夢。書是念不完的,或者應該說是不可能念完的。
如果,我們承認有太多東西讀不完,那麼,閱讀就需要學會節制。赫塞說:在某些圈子裡,所謂節制是要有勇氣錯過一場初演;更多的圈子,是要有勇氣不去閱讀一本出版了幾個禮拜的書;在最廣泛的大圈子裡頭,一個人必須不讀報紙,即使是變成被取笑的對象。必須省著看的『書』,赫塞的意思是:對於某些書,我們放肆的看、貪婪的看;而對於某些『書』,我們必須省著看,如報紙、雜誌、暢銷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