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憶如|Yahoo財經特派記者
更新時間: 2025年5月13日 週二 下午6:31
ETF全台熱賣6兆元,但一旦市場不好,竟要銀行員、券商等從業人員揹「IPO責任額」(IPO指初次掛牌募集),有行員說扛200萬責任額去買了一檔ETF,結果不僅跌破承銷價,川普關稅後已損失30萬元,像這樣血淚例子近期在金融圈漫延。上百封檢舉函上周陸續湧向金管會,證期局副局長黃厚銘今(13)日表示已啟動調查,目前針對10家券商、9家投信及1家銀行進行了解中。

ETF熱賣銀行員營業員血淚扛「責任額」 金管會啟動調查列10券商9投信1銀行。資料照片:中央社 (CNA)
國人近來瘋高股息ETF、市值型及各樣各類ETF,據統計,截至2024年底,台灣境內外基金總規模達
14兆元,續創歷史新高,較2023年底的10.6兆元,淨增加近3.5兆元,年成長率達33%,其中ETF占了6.4兆元之多,一年增加了2.5兆元,但是隨著川普上任市場動盪,金管會也緊盯ETF「收益平準金」,讓ETF不再是「穩賺不賠」,上市前募資後掛牌也常見賣壓湧現的破發窘境。
近來傳聞有銀行、投信券商對銷售ETF訂定責任額、KPI(績效目標),公司動輒下達一個200萬的「使命必達」責任額給理專或是營業員要求跨售達標,有些行員為達成公司使用只用挪自己的錢去「資產配置」,猶如「不樂之捐」,有的甚至要借錢來完成責任額。
尤其是近來一檔「印美戰略基金」成事件導火線,卻遇上印度與巴基斯坦近日軍事衝突,金融從業人員被上級硬生生要求負責販售這檔基金,每人揹100~600萬元不等「責任額」,怕客戶買了賠錢,不賣又達不成公司要求,最終基層營業員在網路成立群組,並發動一人一信向金管會檢舉。
金管會證實要查10券商、9投信及1銀行
金管會今日證實已收到百餘封檢舉書,已請券商公會跟1家銀行進行了解,要求金融機構商品銷售要做好KYC(認識你的客戶)和KYP(認識你的商品)、商品適合度、銷售行為,業務員的酬金決定等五大因素,進行全面調查。同時要求投信顧公會、券商公會向證期局提出說明
包括理專是否推薦特定商品,是否符合KYC及KYP,以及責任額制度的介入等,都會去了解。金管會統計,涉及券商相當多,銀行只有1家,總計共有10家券商9家投信外加一家銀行。對於檢舉信指控的券商和投信之間的「回單利益鏈條」問題。黃厚銘表示,要先去了解,後續才會進一步去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