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30 05:30
中國今年有八十二家上市公司高階主管遭地方政府扣押,原因可能是地方政府財政惡化,亟欲透過向高資產人士安插罪名,以取得罰款。(法新社資料照)
人人自危 資金加速外逃
〔編譯魏國金/綜合報導〕中國地方政府跨區拘捕企業高層,以遂行勒索之實的風氣猖獗。英國《金融時報》檢視文件發現,今年有八十二家在上海與深圳證交所上市的企業發生此類事件,其中一些案件的法律依據薄弱。專家認為,相關拘捕與地方財政惡化有關,然而,此舉不啻殺雞取卵,加速企業將資金移轉國外,進而使地方財政陷入惡性循環。
分析師表示,中國房市危機使主要靠土地出讓的地方政府收入銳減,導致跨區拘捕企業家事件層出不窮。一名頂尖中國投資家表示,一些地方政府正審查居民資產,以鎖定富人罰款,「我的朋友受到四面八方的壓迫;地方政府指控你在我的地盤違法,接著把你帶走並奪走你的錢,這如同全國性的敲詐」。
在《金融時報》檢視的八十二家上市企業主管被捕事件中,約半數涉及跨區執法,即所謂「遠洋捕撈」。上海瀛泰律師事務所的律師翁冠星表示,他有一些客戶親身經歷「遠洋捕撈」,此行徑正破壞企業家對經商環境的信心。
他說:「商界人士的焦慮感已超乎想像,企業家僅能短線思維,即盡速獲利了結而非進行投資,然後盡快將資金轉移海外;這實際上使稅收與就業狀況惡化,導致地方財政陷入惡性循環。」
「遠洋捕撈」的實際狀況比《金融時報》揭露的數據更嚴峻。廣東省高層四月取得的一份報告顯示,自二○二三年以來,光是廣州市就有近一萬名企業家面臨跨區執法,其中多數為民營企業,「追求利益的意圖明顯」。
北京一名企業家說,相關拘捕在企業家間製造恐懼氛圍,「政府必須做點什麼」。中國執法系統的不透明性加劇相關疑慮,一些曾被拘禁的企業家與家屬表示,在事件發生後,他們獲得的訊息非常少,包括調查進度與結果幾乎一無所悉。
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強本月坦言,「一些地方政府和行政部門濫用行政裁量權、執法不公的現象依然存在」,呼籲加強對企業相關執法的監督;北京將對因罰款、沒收或在管轄範圍外執法力度過大,導致收入異常增長的地區進行審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