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顧健康
更新時間: 2023年11月27日 週一 下午3:04
河豚被稱為「最接近天堂的美味」,是令許多饕客魂牽夢縈的佳餚。尤其台灣四面環海,海洋資源豐富,感興趣的民眾也可能會捕捉河豚來食用。但要提醒大家,由於河豚有神經劇毒,不是整條魚都能食用;倘若不清楚怎麼料理,千萬不要輕易嘗試,否則可能中河豚毒,嚴重甚至可能喪命。現在就跟著Yahoo奇摩顧健康一起了解河豚,多一分認識、少一分風險!
相關新聞》
南投民眾烹煮食用河豚1人中毒死亡 河豚毒素不容輕忽
河豚在日本料理中不算罕見,但因河豚有毒,建議不會處理就不要輕易自行嘗試。(示意圖/Getty Images) (JoeDphoto via Getty Images)
河豚是什麼?
提到河豚,不少人都會想到圓滾滾的可愛模樣。
衛福部食藥署指出,河豚又稱河魨,在台灣俗稱「鬼仔魚」,外型有方有圓、長短不一,是一種肉食性的魚類,偏好溫暖的水域,平常喜歡吃小魚、蝦蟹與貝類。每當遇到危險,河豚就會吞入大量海水或空氣,讓身體鼓脹如球,以便嚇跑掠食者,所以也有人稱河豚是「吹肚魚」或「氣包魚」。
河豚魚種包括二齒魨科、三齒魨科、四齒魨科和箱魨科。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四齒魨科,因為上、下顎都有一個齒板,且每個齒板中間有縫形成四齒狀喙狀牙板得名;根據
台灣魚類資料庫所示,四齒魨科多會分泌「河豚毒」,是最常被拿來食用並容易誘發中毒的河豚種類。
河豚毒素來源為何?哪些部位有毒?
古代便有文字記載河豚有毒的資訊,比如《台灣通史》中提及「河豚的肝臟有毒,食之致死」,《本草綱目》也寫道「河豚有大毒,味雖珍美,食之殺人」。由此可知,古人早已發現河豚的絕倫美味,同時也深知河豚有劇毒。
既然知道河豚有毒性,那麼讀者們一定很好奇,河豚究竟是哪個部位有毒?
食藥署釋疑,所謂的河豚毒,會因不同魚種,分布於內臟、皮膚、肌肉、血液等不同部位。
《河豚毒的分布及來源》一文中說明,日本產的日本河豚毒性極強,尤以卵巢部位最毒;台灣產的月尾兔頭魨(毒鯖河豚),則以內臟、皮膚、肌肉等毒性較高,詳細的資訊,可以參考食藥署統整的
台灣常見有毒河豚。
此外,
台北榮總職業醫學及臨床毒物部主任楊振昌觀察發現,河豚中毒事件多發生在河豚交配期10至12月、河豚產卵期隔年3至4月,這兩段時間河豚的毒性最高,推測跟牠們為了保護卵不被其他生物攝食有關。
Scroll back up to restore default view.
河豚中毒症狀是什麼?
河豚毒是天然神經毒,
食藥署和
《河豚毒的分布及來源》皆表示,河豚毒進入體內組織後,會與神經或細胞膜上的鈉通道蛋白質結合,遏止鈉離子進入神經細胞,導致神經訊息無法傳遞,進而造成神經中樞、末梢神經、知覺神經、運動神經麻痹而死。河豚毒性強度高於氰化鈉千倍以上,僅2到3毫克就足以致死;且河豚毒具耐熱性,即使加熱也無法消除,這也是為什麼每年都會有人因吃河豚料理而中毒送醫的緣故。
綜合
食藥署和
農業部資料,河豚毒的中毒症狀嚴重程度,跟攝食量、年齡及健康狀況有關。通常來說,河豚中毒會在吃下河豚後的10到45分鐘發作,症狀從輕症到重症大致可分為以下四級:
- 第一級:嘴唇、舌尖感覺異常,味覺錯亂、有麻木感,可能伴隨噁心、胃痛等腸胃道症狀。
- 第二級:主要為神經肌肉症狀,包含明顯的皮膚感覺異常、臉部及四肢麻痺、瞳孔擴張、協調功能失調、口齒不清等,但還保有完整的反射動作。
- 第三級:出現嚴重肌肉不協調、四肢麻痺、發聲困難、瞳孔放大、吞嚥困難、呼吸困難、胸痛、發紺、血壓降低等症狀,但中毒患者仍清醒。
- 第四級:神智不清、呼吸衰竭、缺氧、低血壓、心跳過慢、心律不整、休克、昏迷,死亡率約61%。
河豚中毒治療該怎麼辦?
很多人以為河豚中毒,只要找到解毒劑就沒問題了。不幸的是,截至目前為止,河豚中毒沒有特效解毒劑,因此
發現疑似河豚中毒時,務必趕快催吐,將胃裡的內容物排出,並盡速送醫。
而治療河豚中毒時,多透過支持性療法治療,當中保持患者的呼吸道暢通尤為重要。
疾管署與
食藥署說明,若患者因河豚中毒引發呼吸衰竭,或已產生明顯肌肉無力的現象,建議先以人工呼吸,或者人工氣管插管、呼吸器維持適當的通氣量;如心跳過慢或心律不整,則可提供人工節律器舒緩不適。
延伸閱讀》
【影音】長庚「環境醫學門診」顏宗海個案分享:河豚中毒病例
除了洗胃,給予碳酸氫鈉、稀釋過的活性碳、輕瀉劑、增加心跳之阿托平、中樞神經興奮劑膽胺、末梢神經興奮劑腎上腺素、利尿劑、食鹽水等,以加速患者體內毒素排出,也是治療河豚中毒的關鍵。面對嘔吐嚴重的患者,另須補充足量的電解質。
農業部指出,若是患者能度過中毒的24小時,且無併發症產生,一般都能順利痊癒。
延伸閱讀》
南投吃河豚1死8送醫!食藥署:河豚毒素無解毒劑 死亡率61%
河豚中毒預防怎麼做?
想要預防河豚中毒,拒吃來路不明,或自己不認識的海鮮和加工水產品,是保護自己的最佳良方。這麼做也是考量到,部分加工業者無法確切辨識魚種,可能誤把有毒的河豚製成加工品,進而不慎引發食物中毒事件。
食藥署提醒,最好避免食用河豚,特別是毒性較大的內臟部位;真的要吃河豚,一定要先確認該河豚沒有毒,並且確實地去除有毒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