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ch 發達公司總裁
來源:財經刊物   發佈於 2009-11-04 15:45

納智捷/搶進電動車領先優勢,就在未來兩年!

本帖最後由 wch 於 09-11-04 16:00 編輯
納智捷/搶進電動車領先優勢,就在未來兩年!
‧工業技術與資訊 2009/11/04 繼全球首款量產電動跑車Tesla Roadster與Mitsubishi的iMiEV先後上市,以及只租不賣的Mini E進入消費者實測後,國內自主品牌納智捷,也發出革命第一槍,發表首款電動原型車Luxgen EV+。面對這一波電動車革命,納智捷手上握的是什麼牌?機會與挑戰何在? 【撰文/陳帝鴻】 LUXGEN EV+的主要元件包括鋰離子電池組、電動感應馬達、電能動力控制器等。(裕隆汽車/提供)初秋的9月,國內各大媒體頂著秋陽聚集在三義裕隆廠區,為的是進行首款國產電動原型車Luxgen EV+首度公開試駕。Luxgen EV+不需要加油,只需要充電,也沒有引擎、油箱和排氣管,取而代之的是電池、馬達以及電能動力控制系統(PEU,Power Electronic Unit);由於不需要傳統內燃機引擎,所以完全零排污。 Luxgen EV+更勝汽油車的加速表現,以及傳統內燃機動力難以比擬的敏捷輕快特質,都令與會者留下深刻的印象。過去的電動車,往往有腳一鬆開「電」門踏板(即傳統油門踏板),動力輸出便明顯驟降的缺失;但經過特別調校的Luxgen EV+,即使在行進間突然鬆開「電」門踏板,也不會出現類似「引擎煞車」的明顯頓挫,表現相當線性。 更可貴的是,不像已量產上市的Tesla Roadster、Mini E與Mitsubishi iMiEV,都是兩人座或四人座的小型車,Luxgen EV+不但是全球首款七人座MPV電動原型車,更成為國內汽車產業未來能否後來居上、領先全球的機會所在;台灣自主品牌能不能在這一波全球電動車革命中取得關鍵角色,幾乎就看這一役了。 沒有自主品牌,沒有電動車 裕隆汽車副總經理李俊忠指出:「裕隆汽車成立於1953年,我們很早就有自己的研發單位。針對電動車這個議題,我們一直有在study。但是一直沒能夠很認真地朝商品化、量產化去進行。」 「之所以沒有朝商品化、量產化去走,除了因為電動車的技術面還有成熟空間之外,最關鍵的原因,是因為我們沒有自己的自主品牌。所以裕隆根本不可能拿日產(Nissan)的車、通用(GM)的車、或任何國際品牌的車,然後在台灣研發、設計,把它改成電動車。」 李俊忠解釋:「雖然以前我們曾經拿日產的車,在台灣做外型和內裝的差異化改造,比如說Cefiro、Sentra、Verita等;但是因為外型和內裝的差異化,不涉及車體結構與動力心臟的改變,所以原廠還會放行。一旦牽涉到像電動車這樣動力心臟的改變,我想沒有一個國際品牌會允許我們在台灣這麼做。」 電動車產業價值引領世界:以潔淨的智慧科技,將電動整車、電動車零組件、儲能、碳相關、社區能源等五大產業,形成綠能黃金價值鏈。(裕隆汽車/提供)「這也是為什麼自主品牌與自主研發,對台灣會這麼重要的原因。」他強調:「因為唯有你自己可以當家做主,你才有可能將電動車朝商品化、量產化去發展。納智捷也才能夠在2008年10月9日,正式對外宣布我們將以電動車做為重要的發展策略;今年9月中旬就有MPV原型車Luxgen EV+發表;從今年第三季到明年第二季之間會進行示範運行;狀況理想的話,2010年第三季就能夠進入量產。」 汽油車先發,電動車後至 不同於其他國際汽車大廠進入電動車市場的方式,多以為電動車打造專屬平台為切入,並且絕大多數是中小型車,比如說Toyota的Prius、GM的Volt等;納智捷的策略,卻是與汽油車共用平台,並優先從7人座大型MPV著手。 「因為我們一直認為,電動車的發展,絕對不是一夕之間去取代現有的汽油車,一定是從少量生產慢慢發展起來;偏偏汽車產業講究的是規模經濟,量一定要大,成本才有機會變低。」李俊忠分析:「國際汽車大廠之所以能夠替電動車打造專屬平台,在每一個地區都走少量生產的路,是因為他們已經在世界各地站穩腳步;比如說日產的電動車,可以在日本、美國、歐洲各地都少量生產,然後逐漸形成經濟規模。」 「但是納智捷不是。我們一定要先在自己的地方站穩腳步,以後才有機會走上國際舞台。當我們量這麼少的時候,我們就不可能為電動車打造專屬平台。因此我們才會確立與汽油車共用平台的策略;未來納智捷的每一款汽油車,都會有電動車做為衍生車種。這樣一來,電動車對我來說就是汽油車的『衍生產品』,而不需要從零開始研發。」他解釋:「這樣的策略,不是對或錯的問題,而是在現實的條件之下,就台灣的自主品牌來說,這是現階段要發展電動車比較可行的策略。若是一定要等到我們在全世界各地都有了營銷點,具備了經濟規模之後,再回頭來為電動車開發專屬平台,發展電動車,我想一切都太遲了。」

評論 請先 登錄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