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ch 發達公司總裁
-
來源:財經刊物
發佈於 2009-10-13 18:21
中國將發展新興能源產業及調整產業結構,降低能源密集度
(98/10/13 16:54:26)
中國大陸國家主席胡錦濤9月22日出席聯合國氣候變遷高峰會時表示,基於對世界與人類的責任感,中國大陸2020年時平均每單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將以「顯著的幅度」低於2005年,且到2020年時,使用的能源將有15%來自可再生的綠能,並積極發展低碳經濟、綠色經濟。此舉引發世界各國對中國大陸因應溫室氣體排放作為的關注。
一、高耗能、高污染支撐中國大陸經濟高成長
中國大陸自改革開放以來,採取粗放的經濟發展策略,致能源消耗隨著經濟成長大幅擴增,最終能源消費佔世界能源總消費比重,從1973年7.9%,大幅成長至2007年15.2%,且中國大陸富煤、缺油、少氣,故能源的消耗以高污染的煤炭為大宗,約佔7成;若以產業面觀察,工業部門是能源最大消耗者,高達7成以上。依IEA統計資料顯示,中國大陸二氧化碳排放量佔全球比重由1973年5.7%增至2007年21.0%,已超越美國所佔比重19.92%,居全球第大二氧化碳排放國。
二、中國大陸發展低碳經濟仍面臨強大障礙
面對聯合國於2009年6月氣候變化大會上公開提議,對沒有實施二氧化碳溫室氣體強制減排的國家實施附加貿易關稅,以及美國將於2020年徵收「碳關稅」等強大的國際減排壓力下,中國大陸近來積極發展太陽能產業等新興能源產業。惟仍面臨諸多的問題與挑戰,說明如下:
中國大陸目前仍處於快速工業化和城市化的過程中,人均能源消費量因鋼鐵、汽車、造船、機械工業的發展及城市化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會持續維持增長,只有完成工業化和城市化後,人均能源消費才能保持穩定。依中國目前經濟發展水平較低,如2008年人均GDP僅3,157美元,工業化和城市化至少將持續20年,顯示未來中國大陸能源消耗增長尚難以緩慢下來。
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難以改變。儘管過去20年,中國大陸努力促進能源來源多樣化,降低對化石能源的依賴,但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並尚未發生明顯變化。至2007 年,中國煤炭在能源消費中的比重仍高達 69.5%,遠遠高於歐盟和世界平均水平。雖然目前可再生能源利用規模不斷擴大,但僅是稍微降低煤炭在未來能源結構中比重。在可預見的未來,中國大陸主要仍依賴化石能源,尤其是二氧化碳排放高的煤炭。
技術創新能力不足,技術轉讓存在障礙。鑑於推動替代能源或促進節能的關鍵在於技術創新與技術轉讓,而中國大陸缺乏先進、有利於減緩溫室氣體排放的技術,又難以自已開發國家取得先進技術,加上研發能力有限,中國大陸不得不依靠商業管道,不斷引進先進的能源技術,包括風能、太陽能和先進的核能技術。但基本上,這些都是在商業化條件下的轉讓,而且轉讓條件非常苛刻。若靠自主研發,要完全形成產業化和大規模發展,尚需一段時間。
三、結語
面對溫室氣體減量壓力,世界各國正進行能源使用與產業結構的調整。中國大陸的因應對策,對內,將藉由發展新興能源產業及調整產業結構,以降低能源密集度;對外,則透過外交手段,主張:已開發國家應率先大幅度量化減排,開發中國家則可根據國情,在能持續發展的框架下採適當減緩行動。中國刻正積極拉攏印度、巴西、南非、墨西哥等主要開發中國家的支持,爭取年底哥本哈根談判之有利情勢。(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