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ng 發達集團監事
來源:財經刊物   發佈於 2009-10-05 08:40

失守7257 即短線轉弱訊號 造成波段陷入中段整理

失守7257 即短線轉弱訊號 造成波段陷入中段整理
‧日盛投顧 2009/10/05 08:33
美股周四因9 月ISM 製造業指數及初領失業救濟金數據不佳,造成投資人對在經濟復甦力道不足疑慮加深,美股四大指數重挫收黑,台股近日在國際股視漲多拉回過程相對抗跌,惟上週五不敵亞股全面走低影響開低走低,電子權值股走勢相對疲弱,市場資金轉向防疫概念股及金融、資產股避險,終場下跌133 點以7411 點做收,成交額為1163 億。
(1)短線分析:本波自7/29 見到雖然在週四創波短新高來到7599,當日即留下高檔陀螺線,週五跳空下讓跳空缺口7545 為極短線多方所必須克服的壓力,極短線趨勢仍為7558-7257-7599-至今7391 的盤堅格局,因此本波起漲7257 末升段低點對多方結構相對重要,亦即失守7257 即短線轉弱訊號,並有造成波段陷入中段整理的機會。
(2)波段分析:自3955 上漲以來月KD 指標業已自20 底下超賣區越過中軸,九月突破80 超買區,進入空方馬其諾防線,暗示十月見波段高點且將進行空頭抵抗,應防獲利了結賣壓。此種型態在2000 年3411上漲至6484 以及1993 年3098 上漲至7129 逢空頭抵抗的型態近似。雖然週線3955-6071 補空拉回於5561 止跌再攻,就槓桿理論有往7687 目標挑戰得機會,惟至今高點7599 與目標即為接近,暗示即使大盤波段守住季線再攻其上檔空間無多。
(3)類股分析:本週電子類股指數為相對弱勢指標,新台幣匯率近期持續升值,電子業衝擊不免,資金比重持續降到六成以下,電子指數月線支撐待考驗。櫃臺指數在上櫃電機、生化、光電族群強勢抗跌下,櫃臺指數力守均線支撐。金融指數在週四創新高週五雖壓回仍守月線,目前為大盤控盤指標。短線維持偏多走勢仍以十一長假效應的中概通路、大陸限建受惠的水泥、走出淡季的汽車及零組件。電子仍可留意題材股,如WIN7 、LED TV、電子紙、藍光概念股跌深可搶反彈。
類股分析
(1)面板與電子書:LED 背光源滲透率持續提升,背光模組在大廠加持下持續強勢。其中背光模組友達集團股6120 輔祥本波強勢沿著5 日線走強,為族群指標。6255 奈普則為短線補漲,若能守住24.4 大量換手點,短線創新高機率不低。3080 威力盟七月創新高後拉回守季線,去年研發的環保無汞冷陰極管適用於戶外照明;電視面板採LED 背光源比重明年可望大幅成長,筆電用LED 背光源比重並可大幅提高。均線於34 糾集近月的威力盟補漲機會不低。觸控面板在WIN7 加持下持續增溫,指標股3622 洋華可留意月線407 的支撐。電子書大漲後普遍拉回,除8069 元太有與3009 奇美策略聯盟利多加持,但留下上影線震盪,暫以5 日線52.8 為支撐,其他2352 佳世達、6143 振曜區間箱型整理看待。
(2) LED 股:台北國際電子展10/8-10/11 內LED 業者對LED TV 的滲透率有不小的期待,同時大陸十城萬盞的路燈、交通號誌等題材持續發酵,買盤上週湧進推升股價,指標股2448 晶電週五重挫跌停,短多有下車跡象,惟106 頸線支撐頗強。3061 璨圓、2393 億光月均線分別在45、99.9 為觀察指標股。
(3)汽車與零組件:北美、中國車市銷售轉強,11 月或之前會出現汽車及零組件將缺貨。國際招商論壇關於車用電子展將於10/7 舉辦,另10/12 台商AM 新焦點將於台股TDR 掛牌交易,汽車近期題材具足,接著三陽(2206)旗下香港VMEP 擬回台TDR 掛牌。類股可觀察2204 中華車、1319 東陽、6279 胡連、2231為升、及汽車電子2350 環電、8255 朋程作為強弱指標。
(4)金融股:MOU 將簽定利多激勵,類股資金比重連續拉升至15%以上,雖然週四創新高後留下上影線,但上升缺口877.35 支撐破強,同時下黨有月線860 支撐。類股可以留意MOU 受惠股2886 兆豐金與2881富邦金等股做為指標股。8228 國泰金為權值控盤股,證券股6008 凱基證離前高18.3 最近為強弱指標,6005 元富證、2854 寶來證底部增量可留意。
(5)生醫股:短線資金避險及季節交替獲得買盤進駐,4105 東洋投信低檔回補,股價在突破105 頸線成底,105 元不破前都可偏多操作。4104 佳醫醫療與美容市場持續加溫,受到關注,季線67.5 支撐不弱【策略】台股短線量能持縮背離觀望氣氛濃,暗示短線多頭雖能創新高僅利用類股輪動的架構,同時在法人季底作帳完畢後,買盤縮手。投資人宜留意類股快速輪動的節奏,及短線題材股宜採高出低進避免追高殺低。短線轉弱月線支撐待考驗,多方若能增量再度挑戰月線7385 轉強時再加碼即可。
以上內容由各投資機構提供,為純屬研究性質,僅作參考,使用者應明瞭其參考性,審慎考量本身之投資風險,使用者若依本資料投資發生損失須自行負責

評論 請先 登錄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