緯創17日公布以人民幣33億元 (約合新台幣138億元)賣掉大陸昆山的手機廠,但對象是台灣代工鏈聽到就敏感的立訊精密。緯創2018年才大張旗鼓擴充昆山廠的手機生產線,2年後黯然以「全球布局調整」的理由、連廠帶業務都賣給立訊。(延伸閱讀:
緯創旗下2家公司 以138億元賣給立訊集團)
此舉凸顯蘋果在產線上的兩大盤算,第一,扶植立訊上位成為第三大代工鏈,有助蘋果平衡台廠鴻海、和碩的台廠代工版圖。蘋果原本就走多元供應商模式,iPhone目前每年出貨量近2億台,過半是鴻海代工、三成左右是和碩取得。早年蘋果培養和碩作為分散鴻海的策略,近幾年仍想降低對鴻海的依賴程度。
除了鴻海集團之外,蘋果還培養另外一家智慧型手機代工廠——和碩科技公司。兩家公司每年會爭搶蘋果新手機代工訂單。另外在印度,蘋果再度培養了第三家智慧型手機代工廠,緯創集團主要負責生產一些價格更便宜的老舊款蘋果手機。
第二,蘋果這兩年來夾在美中貿易大戰兩相為難,執行長庫克忙著跑中國與白宮,讓蘋果iPhone及相關產品免於名列關稅清單,中國更是動輒祭禁令不賣iPhone,
現在蘋果直接在大陸生產iPhone,交給最具指標的中國本土業者代工,更有利蘋果接地氣。培養立訊精密作為合格的大陸代工廠,未來蘋果對代工鏈的議價能力越強。
蘋果權威、天風國際分析師郭明錤先前已經預期,2021年,蘋果可能會讓部分配件代工廠擔任代工業務,從較舊款的iPhone開始。他也點名立訊就是代工者。
對緯創來說,這是代工廠不得不面對的宿命,但對緯創未必是壞事。緯創原本是蘋果培養的第三家供應商,在2018年,緯創花了將近2億美元為昆山廠擴廠,生產蘋果低階平價手機訂單,這種產品看似讓營收漂亮,實則對獲利沒有幫助。
市場估計,代工蘋果的營收占緯創業績約兩成,但代工的毛利率僅1%,也就是說代工蘋果其實有面子沒裡子。
立訊多年來積極走「小鴻海」路線,目標就是從零組件和周邊代工,逐步打進蘋果代工鏈。立訊執行長王來春出身鴻海生產線,創業就從經營連接線、連接器開始,跨足聲學、馬達、天線、智能穿戴、智能配件等零組件、模組與系統類產品,現在的主要客戶包括蘋果、華為、三星、谷歌等企業。
近幾年,立訊從台商手中拿到Mac、iPad等產品的代工機會,最近更從英業達手中分到AirPods代工單,一切比照鴻海模式複製,已經是鴻海旗下富士康第一競爭對手。
近期外電指出,蘋果建議立訊投資台灣機殼大廠可成,直接挑戰鴻海。可成是蘋果電腦與手機金屬機殼的供應商,這項消息一度被台灣科技界傳為「無稽之談」,但
立訊一夕間能從「傳言打入iPhone鏈」變成正式成為iPhone組裝廠,直接出錢買下緯創的廠房與業務,跳過自建廠房和通過蘋果驗證的諸多程序,下一步劍指可成技術的機率大增。
一旦立訊有了手機組裝基地、又有機會產出機殼,邁向「小鴻海」或是富士康第二的目標可說更有底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