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實力 發達集團副總裁
-
來源:基金
發佈於 2016-12-23 09:15
信用債長線還有甜頭
信用債長線還有甜頭
2016-12-23 經濟日報 記者王奐敏╱台北報導
繼2015年12月底初次升息後,聯準會睽違一年再度升息,觸動投資人對債券的敏感神經。11月以來美元指數大幅飆升,公債殖利率跌勢加劇,均反映市場對升息的預期,也拖累部分利率敏感度較高的高收益債產業。但資產管理業者指出,從過去22年來聯準會四次升息期間,結果還是以信用債表現為佳,短線殖利率反彈可望被利差收斂抵銷。
瀚亞全球高收益債券基金經理人周曉蘭表示,從過去經驗來看,當美債殖利率大幅上升,將趨使高收債ETF及基金資金流出。但周曉蘭強調,高收益債流出通常只是短期現象,長期投資者反而會因收益提升而增加布局高收債,若利率走高代表景氣回升,對高收債反而是利多,利差收斂將抵銷利率走升的影響。此外,若利差占收益率比重愈高,代表愈不受公債殖利率變化影響,目前利差占殖利率約70%,可大幅降低公債的負面衝擊。
周曉蘭說,景氣與長期投資資金才是影響高收益債的最大關鍵,近幾周高收益債走勢逐漸回穩,惟2017年高收益債券報酬來源將以債息為主,而企業營運基本面已有所好轉,銀行放款緊縮程度亦減緩,明年違約率可望回落至4%至5%長期平均水準,可望對高收益債為主的信用債市帶來支撐。
台新亞美短債基金經理人尹晟龢指出,債券市場近期可能仍會維持高波動,建議投資人可將部位轉往短期債券,具低波動度優勢,還可分散市場風險與享有資本利得;全球新興市場基本面持續復甦,出口、貿易條件與企業獲利預期皆創下近一年半新高,進而提升新興市場風險抵禦能力,建議可開始分批布局或是逢低買進亞洲或新興市場債券。
保德信策略報酬ETF組合基金經理人歐陽渭棠分析,借鏡過往升息歷史,擁有較高殖利率的新興債等債種,能相對淡化利率風險,迎戰升息循環中的不確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