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eerful 發達集團董事
來源:財經刊物   發佈於 2014-07-29 18:41

苗栗客家文化園區/與山陵共居共舞 遊闖綠建築秘境

【建築家/文/范蕙讌、圖片來源/蔡鴻民、苗栗客家文化園區、劉培森建築師事務所】
開車離城南下,路緣的風景不斷變化,從原是滿城鋼筋水泥的高樓大廈,轉眼成滿載蒼翠蓊鬱的田園風光,就這樣一路抵達有著“山城”美名的苗栗。
對苗栗的印象似乎都是甜香四溢的大湖草莓、充滿淡雅花香的桂花巷,或是擁有山光水色的怡人景致,然而也藏有著幾乎快被遺忘的「丘陵上的民族」──客家人。幾經世代的變遷,此族群已逐漸消融於人群中......了嗎?
其實並不盡然,當我們一步步踏入這塊孕育土地芬芳的柔軟草地,再遠眺山陵線上的那一端,有一棟與周圍自然綠意格格不入的建築,它有著極具現代化的玻璃外貌,有稜有角的建物外觀,還具有綠建築標章認證。若你緩步走進,會被這兒的好客氛圍捧在手心,而這裡充斥著客家多彩、自信的豐富文化,宛如透過空間娓娓訴說「歡迎你,這裡是關於我們(客家)的生活故事。」

▲苗栗客家文化園區的空拍照。(Photo credit:劉培森建築師事務所)
空間旅人‧澔漢設計│杜曉峰
今天要帶領大家遊闖自然秘境的是《澔漢設計》的杜曉峰設計師,秉持著「以人為本」的理念,堅持打造自然、休閒的居家空間,期望能給予居住的人們一塊天然且健康的生活區域。喜歡走訪山林的杜曉峰,這次將由專業視角欣賞曾獲得「2013台灣建築佳作獎」的苗栗客家文化園區,解析整體建築與周邊自然環境的共居共生。

來一首好客頌,洋溢幸福感
以擂茶響客,以桐花賞客
以藍衫舞客,以花布妝客
以圓樓住客,以山林為客......
還有最重要的,以真誠待客
來者是客,這便是客家人的人生哲學。
當天我們與杜曉峰抵達苗栗客家文化園區,因是平日雖人煙稀少,但走著晃呀都能感受這塊土地隨風傳遞而來的純樸訊息。接受採訪的客家委員會客家文化發展中心傅兆書主任說「希望不管前來的賓客是什麼面容,都能表現出滿滿幸福感,這就是我最大的成就。」以前園區剛開幕時,為了要了解人群對於園區的想法,混入一群人當中,剛好在身邊的是一個大家族,他聽見身旁的阿公對孫子說「有這樣的地方,是客家人的福氣。」
「當時眼淚就差點掉了下來」,傅主任表示;但也因為這句話使得他有如獲得珍寶,再累都值得;營造幸福感便是客家文化園區的最大宗旨。
隱匿山林,卻與國際接軌
在台灣的客家文化園區其實有兩個,其一是苗栗客家文化園區,另一則在屏東的六堆客家文化園區;兩者的差別在於六堆的園區較為在地化,油紙傘的外貌與偏向當地的展區規劃,苗栗則走向國際化,現代化的建築設計,還具有綠能標章的認證,以及多方位的展覽認識,而兩者皆綻放不同的特色。

▲當夜幕低垂時,苗栗客家文化園區的外觀。(Photo credit:苗栗客家文化園區)

▲通往主館的空橋,以客家桐花的意象妝點此橋,宛如朵朵落英繽紛,為我們開了一條優雅的桐花小徑。
苗栗客家文化園區於101年5月開園,開幕當天吸引不少人前來朝聖。傅主任表示,以前搭台鐵整車人都是講客家話,但是後來隨著世代變遷,許多客家人開始隱形化,變得「不敢在人前講客家話、不敢承認自己是客家人」。
「其實客家文化很美好,也很豐富」,傅主任說明希望能建立一個地方,讓更多人認識客家文化的精彩,於是苗栗客家文化園區於焉誕生。園區內不僅展示與販售客家文化,其中也包含了教育、研究、典藏等等的功能,讓更多人認識並欣賞園區;此外,區內的許多設施透過“主動”、“DIY”的方式,增進親子交流,也讓更多人以簡單的方法認識客家文化。
本身就是大自然,建築與土地共居共生
「建築物故意做梯田式,宛如有弧度的建物,雖然做傾斜的設計,走進室內卻又不會不舒服,完美的與地景相處融洽。」杜曉峰表示。
「客家人本從山林而來,尊重自然便是客家本色。」傅主任如是說道。區內的設計採低密度、低強度開發,主要應用了七大設計精神──尊重環境地貌、冥合自然風水、善用地方資源、重視家族觀念、順應時勢演變、堅持客家精神及積極晴耕雨讀,除了此七大外,另外也符合綠建築的九大指標(生物多樣化、綠化、基地保水、日常節能、二氧化碳減量、廢棄物減量、水資源、汙水與垃圾改善、室內健康與環境指標)。
現代化的建築聳立在鮮嫩脆綠中,應該是很突兀的,然而園區建築卻與周遭環境和諧共存,彷彿被大自然雙手環抱,像是山林中心的珍寶。
杜曉峰表示,印象最深刻的部分在於梯田式的景觀建築與玻璃帷幕,除了與大自然共居共生,貼心的雙層玻璃不僅讓室內不感到悶熱,又可把熱氣排到上空並排掉。

評論 請先 登錄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