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ys 發達集團營運長
-
來源:盤後分析
發佈於 2013-07-20 05:09
7/22號傳真稿筆記
掌握優質股 突破悶經濟
台股時序邁入7月,雖然近期美國聯準會(Fed)主席柏南克對何時縮減量化寬鬆(QE)規模態度反覆不定,讓全球金融市場如坐雲霄飛車般大跌大漲,但從今年台股指數波動的角度觀察,振幅實在不大。最低是1月的7,603點,最高是5月的8,439點,相差不到千點,和以往一年波動2,000點至3,000點的行情比較,代表大環境的台股其實是「悶」到不行。
從另一方面來看,如果從產業景氣的角度出發,會發現機會仍舊存在。工研院產經中心(IEK)剛發布第3季製造業趨勢預測模型CQM,結果顯示下半年國內製造業景氣展望有機會樂觀。
主因在於儘管有全球經濟成長趨緩、日圓劇貶及大陸景氣趨緩等負面因素,但美、日經濟升溫可望帶動溫和需求,因此全年製造業整體產值成長率仍有2.84%。其中,金屬機電、資訊電子、化學、民生工業全年產值成長率分別為0.16%、3.93%、4.25%、2. 99%,電子零組件產業的全年產值也將微幅成長1.8 %至3.6%。
資訊電子業在上半年出現產品、區域、客戶過於集中的缺點。例如上半年PC陷入軟硬體新舊交替期,消費者觀望;蘋果的iPhone 、iPad等系列產品銷售不如預期,新產品遲遲未能亮相。
宏達電則遭遇三星和大陸品牌的強力挑戰,陷入苦鬥。台灣電子股就像洩了氣的皮球,重量級公司如大立光和漢微科的千元關卡和股王爭霸戰並未持久。
下半年是PC旺季,但仍可能較去年出現個位數衰退,成長主軸仍在智慧型行動裝置。值得留意的是中國大陸的低價供應鏈崛起,以及日、韓等國的競爭,造成消費電子產品的價格迅速走跌,將壓縮台灣業者的毛利與獲利。解決之道在於提升現有技術能量,朝向汽車、醫療電子等新興領域,才能分散產業風險。
電子產業面臨轉型期,訂單和毛利遇到瓶頸,靈敏的市場資金早已悄悄轉向,台股不再是齊漲齊跌,有些個股默默的創下新高,其走勢不是靠主力炒作鎖住籌碼拉抬,而多依靠獲利穩定成長,投資人和法人逐漸認同,吸引買盤推升股價。這種現象在營運穩定,早已歷經淘汰賽的傳產股又更明顯。
今年以來,紡織股有儒鴻、聚陽;醫材股有精華、F-金可;自行車的巨大、美利達。
汽車類股的和泰車;百貨股的統一超;其他類股的寶雅等公司創下新高,說明了投資人的心態,「一鳥在手,勝過十鳥在林」,穩健的成長,比每天猜下一筆的iPhone 還是iPad的訂單花落誰家還要實在,傳產股會是奇兵。
遵循這個邏輯,電子股要找切入汽車產業,敬鵬切入汽車用板順利轉型便是例子,鴻海分拆也在找尋新的機會。在IEK的預測中,化學產業成長率高,加上去年基期偏低,值得留意。
第3季,仍有總經風險,找到優質企業,逢低進場,獲利仍是可期。
「以上內容,為引述報章雜誌或網路Blog,僅供研究分析、討論參考,切勿作為個人投資依據,更不為個人獲利保證,投資人應獨立判斷,審慎評估,並自負投資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