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25 05:30

美國總統川普作風獨特,企業競逐美國市場,更需要有在不確定性提高下的決策能力。(路透)
■魏錫賓
上週美國政府公布了統一關稅表(HTS)2025年的第19版,往上承續川普總統2021年1月前次卸任之前每年經常性調整特定商品稅率的傳統。對等關稅談判還在繼續,即使沒談判,稅率也可能意外地改變,但在暫行稅率8月7日開始執行後,除了豁免的商品外,除非有新的變化,台灣企業想要競爭美國市場,要先受新稅率牽制。
川普在2025年4月初提出加徵對等關稅之後,美國進口的商品金額不再創高,從第一季約1兆美元,減至第二季只有不到8千5百億美元;包括中國在內,許多國家出口至美國的商品減少,然而,根據國內海關進出口統計,台灣第二季出口至美國的商品約460億美元,較第一季提高達40%。
若從經濟部統計的新訂單來看,2025年7月外銷訂單約576.4億美元,較上月增加1.5%,比去年同期提高15.2%,其中來自美國的訂單超過200億美元,也仍處在高點,且表現更佳,比上月多2.8%,較去年同期增加25.4%。
出口成績看來亮眼,但是企業合約的修改、訂單的消化需要時間,因此不管是提前拉貨或是AI相關需求的驅動,前述數據都未完全反映對等關稅的可能衝擊,而且突出的出口數據是集中在半導體、伺服器等商品,利潤原就微薄的部分傳統產品,難以避免地已受到創傷;總體數據有個體缺陷。另外,川普在7月31日公布對等關稅政策的修正版,台灣需加徵關稅20%,比工具機等商品的競爭對手日本還高。價格會說話,當品質差距不多,關稅差距的不利效果,長期恐會更加明顯。
修訂後的對等關稅在8月7日開始實施,除了半導體相關的科技產品等面臨美國232條款的調查外,稅率大致底定,但美國總統川普上任後的國際經濟環境已逐漸清晰:關稅稅率可能一直在變動,較以往更強烈的不確定性,恐將一直存在,且非關稅的壓力,或許還會陸續到來,企業恐怕不得不習慣在摸索中重新配置產能與新生產基地。
台灣企業不是沒有遇過關稅劣勢,我國自由貿易協定的簽署過去就少於韓國等競爭對手;只是對政府而言,這次更為棘手。川普想要重振美國製造的雄風,其他國家想要保住領先地位,不管最後如何妥協,二者本就是對抗性的存在。從政府間的角度來看,只有合作才有機會一起發展,而合作的前提是信任,可是個別國家任何改善競爭弱勢的行動、任何恢復出口動能的措施,在本質上卻可能都是減損彼此信任的政策;因應關稅衝擊,搭配國內市場的結構性改革,應是免不了了。
國際貿易的競爭,牽一髮而全身動,而川普並不習慣什麼都不動,在他前一次總統任期卸任之前,2020年的HTS是修訂到第28版;因此,關稅故事不會很快就有完結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