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上週玉米出口銷售增加 黃豆出口銷售減少
2025-07-25 11:18:16 記者 黃文章 報導
美國農業部7月24日公佈7月11日至7月17日的一週出口銷售數據顯示,自6月起的2025/26年度小麥出口簽約淨銷量為712,200公噸,較前一週增加44%,較前四週平均增加50%。主要增量來自印尼(117,200公噸)、台灣(92,100公噸)、墨西哥(86,500公噸)、菲律賓(80,200公噸)以及南韓(60,000公噸)。
小麥當週出口裝船量為761,000公噸,較前一週增加76%,較前四週平均增加80%。主要出口目的地為奈及利亞(165,800公噸)、墨西哥(148,000公噸)、印尼(72,200公噸)、台灣(53,700公噸)以及智利(51,900公噸)。美國農業部7月報告預估2025/26年度小麥出口量為2,313萬噸,較前月報告預估上調68萬噸。
去年9月起的2024/25年度玉米一週出口簽約淨銷量為643,100公噸,較前一週大幅增加,但較前四週平均減少2%。主要增量來自墨西哥(346,200公噸)、日本(72,400公噸)、哥倫比亞(55,400公噸)、未知目的地(49,200公噸)以及巴拿馬(36,300公噸)。
2025/2026年度玉米淨銷售量為733,900公噸,主要來自未知目的地(349,700公噸)、日本(171,800公噸)、哥倫比亞(83,000公噸)、英國(44,000公噸)以及墨西哥(43,900公噸)。
玉米當週出口裝船量為1,058,600公噸,較前一週減少13%,較前四週平均減少27%。主要出口目的地為墨西哥(410,200公噸)、南韓(204,300公噸)、哥倫比亞(193,600公噸)、台灣(80,800公噸)以及委內瑞拉(57,800公噸)。2024/25年度至今,美國玉米出口量年增27%至6,017萬噸。美國農業部7月報告將2024/25年度美國玉米出口量預估較前月上調254萬噸至6,985萬噸。
去年9月起的2024/25年度黃豆一週出口簽約淨銷量為160,900公噸,較前一週減少41%,較前四週平均減少59%。主要增量來自荷蘭(116,800公噸)、墨西哥(67,900公噸)、埃及(57,800公噸)、阿爾及利亞(40,000公噸)以及台灣(17,200公噸)。
2025/2026年度黃豆淨銷售量為238,800公噸,主要來自未知目的地(120,000公噸)、墨西哥(62,600公噸)、日本(31,000公噸)、越南(14,900公噸)以及印尼(7,800公噸)。
黃豆當週出口裝船量為360,700公噸,較前一週增加31%,較前四週平均增加28%。主要出口目的地為荷蘭(116,800公噸)、墨西哥(85,500公噸)、埃及(57,800公噸)、日本(23,600公噸)以及印尼(22,100公噸)。2024/25年度至今,美國黃豆出口量年增11%至4,683萬噸。美國農業部7月報告將2024/25年度黃豆出口量預估較前月上調41萬噸至5,076萬噸。
美國農業部7月報告表示,2025/2026年度美國玉米期初庫存下調2,500萬英斗至13億英斗,反映出2024/2025年度出口上調,雖然部分被飼料及剩餘用量下調所抵銷。根據6月30日的穀物庫存報告顯示,飼料與剩餘用量下調7,500萬英斗。出口預估上調1億英斗至28億英斗,若實現,此將創下歷史新高。
2025/2026年度玉米產量預估下調1.15億英斗,原因是根據6月30日種植面積報告顯示播種與收成面積下降,但單產維持不變,仍為每英畝181英斗。總使用量減少5,000萬英斗,主要因供應減少導致飼料與剩餘用量下調。由於供應降幅大於使用降幅,期末庫存下調9,000萬英斗。
外國玉米產量預估上調,反映加拿大與墨西哥播種面積增加。2025/26年度外國玉米期末庫存預估下調,主因中國與印度庫存減少,僅部分被巴西庫存上調所抵銷。全球玉米庫存預估為2億7210萬公噸,較上月下調320萬公噸。
美國2025/2026年度黃豆出口預估下調7,000萬英斗至17.5億英斗,原因為美國國內需求增加、阿根廷與烏克蘭出口增加,以及巴西在美國出口旺季結束時的供應仍然龐大。在出口下降部分被壓榨增加所抵銷的情況下,黃豆期末庫存上調1,500萬英斗至3.1億英斗。
2025/2026年度美國小麥供應增加,主因產量預估為19.29億英斗,較前月上調800萬英斗,反映出單產增加超過了收成面積下降的影響。全麥平均單產為52.6英斗/英畝,較上月上調1英斗。冬麥產量下調3,600萬英斗至13.45億英斗,硬紅冬與軟紅冬小麥減少;而硬粒小麥(杜蘭小麥)預估略降至8,000萬英斗。
(圖片來源:理財網資料庫)
*編者按:本文僅供參考之用,並不構成要約、招攬或邀請、誘使、任何不論種類或形式之申述或訂立任何建議及推薦,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如因相關建議招致損失,概與《精實財經媒體》、編者及作者無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