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新政府向國會提出的第二輪紓困計畫規模龐大,遭到參議院共和黨團的阻擋,一些學者專家也認為金額太高,但總統拜登與財長葉倫都認為,紓困規模過小將導致經濟「緩慢而漫長」地復甦。
以下以一段改編自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的文字,說明此事,並在下方詳細解釋。
紓困振興何時了,金額該多少?
規模過大吃不消,供給不足難免通膨高。
救急救窮皆必要,排擠最不妙;
疫後復甦先辦到,永續成長容後細推敲。
美國總統拜登提出1.9兆美元的新紓困計畫;紓困雖無爭議,但各界對於金額卻頗有爭議。一般民眾及金融市場當然認為政府砸錢愈多愈好,但經濟學家、前財長桑默斯卻認為規模太大,一些金融機構也認為約1兆美元較為適當,參議院共和黨團更主張只給6000億美元。
桑默斯認為,2021年美國經濟所需要的政府協助,比2009年金融海嘯之後還要小,但拜登提出的金額,卻是當時歐巴馬刺激經濟計畫的三倍左右。桑默斯強調,只要是合理的評估,都會顯示拜登計畫的規模太大,而且這種規模將引發重大風險。
彭博資訊專欄作者史密斯(Karl W. Smith)指出,主要的風險,在於如果政府提供的刺激金額「過大」,則美國的產品及服務的需求將超過經濟體系的供給能力。限制供給的因素是勞動,不僅是勞工人數,還包括勞工願意及能夠工作的時數。
如此一來,失業率可能降到2018及2019年時的超低水準。原已放棄希望的勞工,會被吸回職場,雇主也可能放寬用人標準。但即使如此,就業市場的規模也無法滿足消費者的需求。
如果勞工短缺與消需求超高的現象一直持續,雇主為了吸引更多勞工,將不得不提高薪資,並提高產品或服務的售價來彌補新增的成本,結果便可能導致薪資與物價盤旋上升。不過,只有在經濟體系不斷受到過度刺激時,通膨才會居高不下;如果刺激不能持續,最可能的結果便是通膨在短期內猛升。
另一項風險,則是現在如果刺激過當,可能會排擠掉之後的基礎建設支出。桑默斯很早之前就指出,美國經濟已滑入「長期停滯」的深淵,亦即民間部門的投資意願偏低,使儲蓄者找不到願意借錢的人。企業界對大型投資裹足不前,將使「長期停滯」現象益發明顯,因此大規模的公共基礎建設投資,是擺脫此一陷阱的方法之一。
拜登政府擴張公共支出的政策思維之一,就是在政府密集刺激消費需求之後,企業界不僅會擴張產能,同時也會增加科技投資以節省勞力;如此一來既能擴張供給能力,帶動經濟成長,也能避免薪資及通膨快速上升。但桑默斯擔心,這套思維並未「慎重考慮到其中的風險,以及如何降低風險」。
桑默斯還擔心,如果靠擴張民間支出及投資來解決「長期停滯」,則社會由於擔心政府負債過重,因此對擴張公共支出及投資的支持力度將會下降。這種憂慮雖合邏輯,但是否正確卻不清楚,因為經濟如果快速成長,也可能打消民眾對財政赤字擴大的憂慮。
拜登政府實施大規模紓困計畫,主要目的當然是在短期內能夠「救急」;但學者既擔心如此會拉高通膨,得不償失;而且還可能排擠掉基礎建設支出,影響長期性的「救窮」目標。當然也可以分成兩步來走,即國會先通過相當規模的紓困計畫,讓經濟邁向復甦,然後再針對如何解決更深層的結構性弱點,展開熱烈且必要的辯論,再決定下一步的刺激經濟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