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被老擊敗 發達集團技術長
-
來源:財經刊物
發佈於 2015-05-02 19:59
春天哪會這呢寒?
2015年05月02日 04:10瑞展產經董事長
2015年4月27日對台股而言是個大日子,加權指數盤中最高攻達10,002點,台股睽違15年再見萬點行情,也是台股近50年來第四度攻上萬點。然而市場似乎沒有任何雀躍激情,反而在討論「台股哪會這呢寒?」。財金首長認為台股很健康,全民冷靜是好現象,讓我不禁想起台語情歌王子洪榮宏的暢銷金曲「春天怎會這呢寒」。歌詞中有幾句話頗發人深省,「為了彼時一句話,付出了代價」,「如今想要來挽回,感情已經出問題」,台灣股民對台股感情,是否也出了問題?出了什麼問題?財金單位是否真心想挽回股民,還是認為寒冷的台股是健康的,是好現象呢?
台股是否健康?
我們從幾個層面來檢視,去年台灣上市櫃公司總獲利高達1.86兆台幣,創下歷史新高,如果以過去4年平均配息率64.5%計算,今年總共將配發1.2兆元現金,除以30兆元總市值,股息殖利率約4%,也創下5年來最高(低於2011年的4.85%),並高於美、日、韓、港、深滬股市。
再以證交所統計資料本益比分析
2014年底台股本益比15.41倍,低於紐約16倍、日本21倍、韓國29倍,與上海15.45倍相當,但高於香港的9.98倍。所以上海、香港今年股市大漲,有其基本因素優勢。
但從市場交易面分析,台股卻是呈現「三低現象」,即低周轉率、低成交值、低融資餘額。
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當年台股周轉率407%,2002年217%,2009年200%,過去3年周轉率剩下97.3%、82.6%及84.6%,不只低於東京、首爾、上海股市,甚至也低於道瓊、那斯達克、德國等工業國家。
再看看成交金額及融資餘額
台股歷史上3次萬點行情,第一次1990年2月12日12,682點,當時月成交3.52兆元,第二次萬點行情在1997年8月27日10,256點,當時月成交5.19兆元,波段融資創最高達5,236億元,第三次萬點在2000年2月18日10,393點,當時月成交4.57兆元,波段融資創下歷史最高5,581億元。
縱使是次貸風暴前最高點2007年10月30日9,859點,月成交也有4.83兆元,波段融資也高達4,144億元。而此次萬點行情,月成交金額只有2.03兆元,融資也才2,140億元。現在陸股3天成交量等於台股一整年,就連以往冷凍櫃的港股,日成交量也有台灣的10倍,台灣的財經單位,認為台股冷清是健康的,但市場卻認為萬點春天怎會這呢寒?這又是政府想法脫離民意的一個例子。
那台灣股民為何遠離自己家鄉的市場呢?
最大癥結是台灣沒有創造出「友善環境」,其一是汙名化台灣投資人,明明台股投資人每年股利所得稅加證交稅貢獻國庫3,000億元,被說成不繳稅,而且高稅對國內投資人形成慢性失血。其二是政府稅制獨厚外資,造成散戶遠離市場,外資搶進,國內企業逐漸淪為外資打工仔。
有如歌詞中說「為了彼時一句話,付出了代價」,「如今想要挽回,感情已經出問題」,台灣投資人對此次再見萬點,稱之為「無感行情」。現在金管會想要重新檢討明明已包含證所稅在內的證交稅,卻連連被洗臉。事實上現在的證所稅、證交稅制,的確有通盤檢討的必要,而市場也在觀察,若明年政黨輪替,「林全版證所稅」是否將「重現江湖」?即先行提高證交稅就源扣繳,隔年再依證券所得補繳或退稅,對市場衝擊如何,尚待評估。
全球股市頻創新高,總市值已達70兆美元,除以全球GDP 70兆美元規模,巴菲特指標已經抵達空前的1倍,美國也逼近歷史高點的1.6倍,台灣1.85倍,全球股市風險逐漸升高。只是QE的資金長尾效應仍在,預料台股將進入全新的個股時代。
當然,本波台灣景氣「無感復甦」,也是台股「無感行情」的原因之一。3月景氣綜合判斷分數大跌至21分,創下16個月新低。而此次景氣循環,不僅完全未見紅燈或黃紅燈,景氣燈號還二度下探黃藍燈,創下台灣14個景氣循環歷史紀錄。
領先指標下跌幅度擴大,首季出口衰退,貨幣指標M1B及M2連續三個月死亡交叉,在在顯示景氣的無感。而本波萬點行情幾乎都是外資主導,外資持有台股比重已逼近4成。
大戶中實戶散戶都不回來,內資無量、無融資,上市公司老闆、主管、工程師,等於是在幫老外打工。股市行情主要反應景氣面及資金面,若景氣告終,等於支撐股市兩條腿失去一條,單靠外資熱錢堆出的資金行情,如此台股到底是健康還是無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