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nnia 發達集團技術長
來源:期天大勝   發佈於 2008-11-21 19:50

劉憶如:政府應救內需重於救出口

大和總研首席經濟顧問劉憶如今(21)日表示,台灣經濟體質其實非常扭曲,出口產值僅佔GDP的10%,卻對經濟成長率有很大的貢獻,政府應該趁全球不景氣時,把經濟成長的焦點由出口轉移到內需成長,並應該發展龍頭產業而不是對產業進行紓困;此外,台灣應該把大陸當做市場而不只是工廠。
劉憶如指出,台灣經濟體質其實非常扭曲,消費佔台灣GDP 6成,但對成長率的貢獻卻很低;出口佔GDP不到10%,出口成長卻佔經濟成長率的很大部分。第3季的經濟成長率之所以負成長,除了出口負成長外,民間消費、投資甚至政府支出都同時負成長有很大的關係。
劉憶如說明,出口佔GDP10%,卻對台灣經濟成長有很大的貢獻;去年第4季經濟成長6.5%,出超貢獻5.8%;今年第1季經濟成長6.25%,出超也貢獻3.6%;但是只要民間消費成長5%,經濟成長率就會增加3%,只要消費成長一點點,帶動的經濟成長就會很可觀,所以她早在7-8個月前就提出發放消費券的政策。
劉憶如解釋,以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為例,台灣之所以受創不深,原因在於出口至亞洲各國的比重低;當時台灣出口有1/3往大陸、1/3往美國,另外約有 1/3往歐洲,出口到亞洲其他各國的比重非常低,出超的表現還是很不錯,所以受創較淺。
現在台灣雖然往亞洲國家出口的比重高,往歐美國家出口較低,但是全球產業垂直化整合的結果,產品的終端消費還是在已開發國家,只要已開發國家經濟衰退,出口就會受到很大的影響,歐美國家內需衰退,造成了台灣目前的困境。
因此,政府必須把焦點轉移到內需成長;劉憶如指出,政府近期發放829億元消費券與 4000億元擴大內需方案,都代表當局其實已經注意到了。
除了消費券與擴大內需外,政府應鼓勵台商回台灣投資,並給予實質優惠,才能激勵民間投資,例如,自由貿易港區不應該有這麼多限制,投資要更自由。
目前台灣有許多產業面臨困境,例如,DRAM、面板、汽車等,但劉憶如表示,政府應該趁此機會發展龍頭產業,而不是對產業進行紓困;其實每個產業都會有問題發生,本來就有順景氣循環產業,也有逆景氣循環產業,例如,SARS時期,醫療產業就大幅成長;所以政府應把注意力放在發展具競爭力的龍頭產業。
劉憶如也說,大陸依舊是台灣很好的契機,台灣過去只有利用到大陸工廠的價值,現在必須開始利用大陸市場的價值,台灣的零售通路業在大陸都有很好的發展;因此,只要開始整合與大陸的關係,台灣就會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評論 請先 登錄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