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玉兒 發達集團營運長
來源:品味生活   發佈於 2011-03-31 08:08

氣溫驟降 當心類風濕性關節炎

季節變換、氣溫下降,不只慢性病易發作,根據門診觀察,因關節問題求診人數增加3到4成,其中約一成左右為類風濕性關節炎。新竹馬偕醫院風濕免疫科郭孝齡醫師提醒,每天早上關節僵硬超過一小時,且症狀維持6周的民眾,應立即就醫檢查。
郭孝齡醫師指出,類風濕性關節炎屬風濕一種,受氣候影響,提高關節腫痛、晨僵等病情發作機會,但民眾多不會有警覺,誤以為因天氣變化引起關節疼痛,忽略症狀而延誤病情。
醫師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拖過半年不治療,關節往後會容易嚴重變形,甚至變成殘廢,發炎會同時出現在心臟血管,加上免疫失調,易造成心肌梗塞、肺炎等併發症,使其平均年齡比一般人還短18年。
郭醫師說,但是許多病人就算早期發現,寧可先嘗試民俗療法、買健康床或療效不明之健康食品等,直到關節腫脹至嚴重行動不便,才肯就診,卻已錯失早期治療黃金期。
類風濕性關節炎初期會透過抽血檢驗類風濕因子,再由X光或超音波掃描診斷嚴重性,醫師指出,X光要發病兩年後,才能明顯看出發炎狀況,根據臨床經驗,近來發展出敏感度較高的超音波掃描,能在前3個月,輔助X光無法檢測出多處關節發炎及骨頭腐蝕狀況,達到早期確診及發現嚴重性!
類風濕性關節炎可透過止痛藥或傳統疾病修飾劑(DMARDs)獲得緩解,但疾病修飾劑無法有效改善骨頭腐蝕且副作用較高,因此建議及早合併使用每兩周打一針生物製劑,提高治療效果。
郭醫師提醒,類風濕性關節炎病人切勿拖到關節明顯變型才就醫,錯失6個月黃金治療期,治療中的病人勿因初期症狀改善,自行停藥或減藥,造成發炎狀況更嚴重,大幅降低治療效果。

評論 請先 登錄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