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武 發達集團副處長
來源:財經刊物   發佈於 2010-02-15 09:56

社論-朝野兩黨在年後所必須面對的習題

2010-02-15 中國時報 【本報訊】
去年底縣市長三合一選舉與立委補選前,民進黨氣勢薄弱,黨內的算盤是天王全部披掛上陣,投入五都大選,能爭一席是一席;二次選舉之後,民進黨成績亮眼,黨與天王的算盤為之一變,「直取二○一二總統大位」成為他們慎重評估與考量的一步棋。形隨勢轉,政治人物靠著敏感的嗅覺,就是他們掌握政治機運的關鍵,問題是:政治大氣候真的準備好了讓民進黨重回執政之路嗎?
對絕大多數中間選民而言,哪一個政黨不是重點,哪一個政黨能落實福國利民的政策才是重點。二○○○年政黨輪替,掃除黑金清廉執政之外,「中間路線」是陳水扁在藍營內鬥中取得勝選的主因。然而,未過半當選的事實,無法讓民進黨體會擴大爭取中間選民,才是延續執政的不二法門,相反的,在藍營聯手抵制下,綠營強烈的政權危機感,卻讓扁政府與貪腐結合,向獨派靠攏,兩岸政策較諸李登輝時期更加緊縮,不但讓兩岸關係陷入前所未有的緊張,更讓台灣的國際處境益發困頓。
○八年政黨再輪替,國民黨靠著反貪腐和更開放的兩岸政策訴求取得政權,一年八個月時間,馬政府因金融海嘯引爆的全球景氣低迷嚴重衝擊,加上莫拉克風災、美牛進口與新流感等政策,使得馬總統個人聲望嚴重下挫,但在兩岸政策上,間或有批評者謂馬總統兩岸政策在不統不獨不武外,還有一不:不談,而馬總統不談中華民國主權的結果,就是在國際上造成話語權旁落,在內部則產生傾中疑慮,但在整體社會氣候上,絕大多數選民支持「堅持台灣主權,大膽開放交流」的大方向,則是不爭的事實。
對國民黨和馬總統個人而言,清廉不是問題、國家上位政策不是問題,唯一的問題是「彷彿能力不足」;對民進黨有意競逐二○一二大位的天王而言,除非曾捲入扁案者,多數清廉也不是問題,治理能力在民眾對馬政府失望效應的對比下,「彷彿更強一點」,唯一的問題是:民進黨的兩岸政策能讓人安心嗎?特別是在民進黨執政八年記憶不遠,兩岸曾經有過那麼長時間的對立與緊縮,甚至因此成為台灣經濟倒退主因。就在民進黨持續戒急用忍的積極管理下,台灣自閉於大陸市場,大陸則用盡最大力氣與國際接軌,在八年中從基礎建設到高科技都有了驚人的進步。
馬政府就任以來,兩岸政策急起直追,企圖追回台灣失落的八年,從直航、陸客來台觀光、簽署MOU、緊接著,兩岸經貿架構協議也可望在四、五月間簽署,這些按部就班舖排的政策,既是回應民間強烈期待,就無逆轉回頭之理。試想爭取多年才在最近鬆綁的諸多政策,誰不擔憂若民進黨重回執政,又可能中斷?誰不心煩若民進黨再掌大權,又要公投綁大選?若民進黨躁進策略不改,誰敢保証下次公投綁大選會不會綁出什麼讓政局動盪後遺症?
爭取二○一二連任的馬英九總統,必須認真面對並處理,必須認真面對並處理民眾對他治國能力的質疑;相對的,當民進黨開始思考二○一二直取總統的同時,就必須認真面對民眾對其兩岸路線與政策的疑慮。治理能力,還有機會透過夠堅強的政府團隊補足,路線與政策方向卻不是這麼容易就取得民眾信賴。
民進黨不再是當年未曾執政過的在野黨,靠著陳水扁一篇言之貌似有物的中間路線論述,就能搏取信任;民進黨政治菁英和領袖都曾經在執政八年期間,在兩岸路線與政策上扮演過一定角色,說過一定程度表露立場的言語,要說服民眾相信民進黨已經不一樣,難度更高;遑論政黨再輪替後,民進黨每一次、每一篇批判、阻礙馬政府兩岸政策的說詞、乃至街頭抗爭暴力以迎對岸談判代表,民眾均猶歷歷在目。
重回執政,民進黨真的準備好了?民進黨固然是擅選的政黨,但有過兩次政黨輪替經驗的台灣選民,已不再那麼好騙,欲爭逐大位者,不能迴避不能閃躲,必須拿出完整兩岸論述,還要拿出具體行動,告訴大眾:這一次,民進黨的兩岸政見不會再像扁的中間路線一樣──跳票。

評論 請先 登錄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