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有「銅博士」美名的銅金屬向來被認為擁有預測全球經濟熱度的能力,但銅價本月初漲抵兩年高點,似對全球經濟「過於樂觀」,令人懷疑銅博士這回是不是誤診了。
日經新聞報導,單看表面,LME銅價近期走勢反映全球經濟已恢復至疫情前水準,但「銅博士」這回恐怕是失靈了。國際銅價正迅速彈升,倫敦金屬交易所(LME)銅3個月期貨13日盤中一度觸及每噸6633美元,創兩年來新高。
銅價27日在LME上漲0.5%收6420.5美元。銅是常用於建築業及製造業的基本金屬,被視為全球經濟風向球,因此素有銅博士之稱。
其實銅價早在疫情爆發前便開始下跌,3月19日盤中跌抵40個月谷底4317美元,之後武漢在4月8日解封,推升銅價飛漲50%;銅價甚至在美國貿易摩擦愈演愈烈時,漲破去年高點。
各國在歷經疫情浩劫後,正逐一重啟經濟,但這並不足以合理化銅價飆漲至兩年高點,使銅市「過於樂觀」的疑慮升溫。加上香港爭議使美中關係愈發劍拔弩張,進一步重挫銅價漲勢。
以下是推升銅價漲勢的三大因素:
首先,銅價主要反映中國大陸經濟的健康狀況。全球銅市逾一半需求來自大陸,每年需求量相當於約2300萬噸;拜當局大規模基礎建設投資所賜,大陸製造商最先復工,領先其他主要經濟體。
其次,是北京當局基於環保考量限制廢銅進口,中國仍進口廢銅生產銅材,但已經轉向進口銅金屬與精煉銅,這股態勢有助推升LME銅3個月期貨價格。
住友商事全球研究(SCGR)首席經濟學家Takayuki Honma表示,過去精煉銅和銅金屬的單月進口量分別為130萬噸與45萬噸。然而,精煉銅4月進口量逾200萬噸,進口的銅金屬也在6月超過60萬噸。
第三,智利等銅礦生產大國發生供應干擾。全球最大銅礦商Codelco在6月決定暫停在丘基卡馬塔工廠的冶煉作業。
日本市場風險顧問公司(MRA)顧問新村直弘說:「觀察原物料市場時,將來必須仔細關注北半球和南半球的環境差異。」西方原物料消費大國,加上中國大陸與日本都位在北半球且擁有廣大人口;像巴西、智利、澳洲及南非等資源豐富的國家則位在南半球。
在原物料消費國重啟經濟的同時,南半球的資源大國仍難以解封,令人質疑能否滿足需求回升。新村認為,迥然不同的情勢推升銅價水準,超乎全球經濟實際狀況下應有的水平。
巴西其他國家供應的不確定性,加上中國需求強勁,也使鐵礦砂價格上漲。基於新冠疫情在夏季持續衝擊北半球,目前尚不清楚溫度上升是否有助於減緩感染。
新村表示,若各國再次實施封鎖,他不排除在今年冬季看到經濟進一步停滯,重振旗鼓的南半球資源大國將發現需求疲弱,屆時銅價將回跌到應有的水準。

LME銅期貨走勢 圖/擷自彭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