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動 發達集團副總裁
來源:財經刊物   發佈於 2016-07-02 13:07

ITA2日陸韓「爽約」未降稅 衝擊我出口

本帖最後由 行動 於 16-07-02 13:09 編輯
2016-07-02 02:01 聯合報 記者吳馥馨/台北報導
WTO架構下的擴大資訊科技協定(ITA 2)第一階段降稅昨天生效,卻意外出現包括南韓、中國大陸、日本、哥斯大黎加等「釘子戶」沒有如約降稅,這些國家的國內保護主義興起,已經影響台廠利益。
ITA 2涵蓋201項產品,台灣主要獲利產品包括液晶裝置零件、其他積體電路、數位相機及電視攝影機等。各成員國原有默契自今年7月1日起開始分三年、四次完成降稅,未料有人「爽約」。
ITA 2占我國對全球出口平均金額約900億美元,據粗略統計,對大陸出口ITA 2產品約占整體25%、日本約占8%、南韓約占7.8%;初估這些主要釘子戶已衝擊台灣四成的ITA 2產品出口。
儘管經濟部官員解釋,關稅支付者為進口商,故調降關稅的獲益者為「進口商」而非「出口商」,對台灣出口廠商影響不大。但以南韓為例,即便其對台灣、中國大陸業者都持續課徵關稅,看似兩岸站在同樣的基準點競爭,但卻保護了南韓本土業者的競爭力,不利自由貿易。
經濟部官員表示,部分國家延宕降稅是因內部立法程序及相關作業來不及完成。官員分析,哥國與台灣貿易量小,影響不大;日本是將ITA 2與TPP談判一起送國會表決,因TPP受阻而連帶影響完成國內程序,所幸日本為低關稅國家,對台灣衝擊有限。
南韓、大陸拖延降稅的原因,官員語帶保留不願多提。但外界很難不聯想到,這兩個國家是刻意保護國內業者。
經濟部指出,已與主要成員結盟,持續要求無法如期降稅的成員必須儘速降稅,若因國內程序未及時完成而無法如期降稅,應要求以行政手段機動調降關稅,並儘速完成相關立法程序及通知WTO。
大陸在ITA 2談判立場一直強硬,去年最終談判時,台灣與美日歐就已「多拿出」35項商品立即降稅,以「交換」大陸更多產品儘早降稅。此外,相較於台灣提供逾六成產品立即零關稅,保護主義極強的南韓,只約提供四成。
ITA 2成員未降稅對台灣影響 圖/經濟日報提供

評論 請先 登錄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