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lvinfan 發達集團總裁
-
來源:財經刊物
發佈於 2015-11-19 07:58
觀點-有機會成為台灣下個千億級旗艦產業...經部眼光放遠 別漏了新能源車
2015年11月19日 陳信榮
兩岸貨貿的汽車業談判,台灣政府聚焦傳統汽車之際,應該更不要忘了把眼光放遠,爭取「新能源車」一併納入,成為外銷大陸零關稅的項目,讓鴻海有留在台灣設廠生產電動車的理由,讓台灣新能源車產業能以大陸為腹地,敲開進軍國際市場的大門。
日前行政院長毛治國退回經濟部所提汽車發展策略,主要理由就是內容完全沒有電動車等新能源車,這樣的事件令人不禁擔心,各國都在積極發展新能源車之際,台灣的經部官員卻是「心中無新能源車」,恐將錯失為台灣培植下一個千億元級旗艦產業的大好機會。
相較於傳統燃油引擎汽車,電動車等新能源車,全球都還在初步發展階段,大陸近期又有2020年要生產500萬輛新能源車的政策目標,吸引蘋果、Google、鴻海等巨擘競相爭取切入,台灣政府若能利用馬習會後對岸讓利台灣的機會,爭取將新能源車一併納入貨貿汽車談判範圍,成功的機會絕對高。
台灣早已有許多廠商投入新能源車輛整車及零件產業,也有相對完整的新能源車輛產業架構,例如轟動全球的Tesla電動車,採用了台中富田電機的動力馬達、致茂電子的電控系統、貿聯的連接器、健和興的充電器、和大的減速齒輪箱等,顯見台灣的新能源車產業,是具有國際級的競爭實力。
台灣切入電動車等新能源車產品研發時間相當早,也累積相當多know-how,然囿於內需市場規模不足等因素,整體發展「起了個大早,卻是趕了個晚集」,相當可惜。
如今可以藉由貨貿,為台灣的新能源車敲開對岸市場大門,可直接帶動上下游相關產業發展,甚至台灣的新能源車動力系統產業,還可以獨立發展「動力系統解決方案」新商機,為對岸車廠提供服務,解決其開發、生產新能源車的需求。
鴻海集團打算進軍大陸電動車市場,倘若新能源車能納入這次貨貿,鴻海就不用辛苦在對岸爭取設廠批文,可以根留台灣直接投資設廠,以台灣具高競爭力的電動車產業鏈為後盾,加速發展。
一旦台灣新能源車能賣入大陸,對上下游產業發展帶來的加乘效益,絕對比現有車廠為國際品牌代工組裝汽車出口中東、賺取微薄利潤,來得更有意義,對台灣汽車產業升級也更有幫助,更有機會將新能源車發展成為台灣下一個千億元級旗艦產業。(工商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