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魚兒 發達公司副理
-
來源:實力養成
發佈於 2008-08-10 23:53
什麼樣的人才稱得上投機家?
什麼樣的人才稱得上投機家?
投機人士必須具備的二個條件是:需要一定數量的錢加上要能自由支配資金。具備了物質條件後,還必須有投機家的性格。
至於投機家還需要哪些性格,讀者可從本書中找到答案。但我必須先解釋一下,根據我的定義,到底誰才稱得上投機家?因為,所有在證券交易所交易的人早就不是投機家了。
----------------------------------------------------------------------------
■經紀人:只管成交量
當德國新聞電視台報導法蘭克福或紐約證券交易所的情況時,我們可以看到經紀人和交易員大聲叫喊、四處奔跑。可惜,愈來愈多的經紀人和交易員現在都靜悄悄坐在電腦前,說不定什麼時候,原來證交大廳的獨特氣氛便會消失了。經紀人坐在辦公室裡和客戶洽談,建議客人繼續委託代辦交易,最重要的,是鼓吹他們不斷進行新交易。
經紀人和交易員不靠股價指數的差價賺錢,而是按每筆交易向客戶收佣金。如果經紀人在一起聊天,他們首先談的是成交量,然後才是發展趨勢。有人講過一個故事:一位客戶去找經紀人,想聽取一些建議。經紀人使出渾身解數,勸他繼續買進IBM的股票。經紀人說完後,客戶才察覺到自己原本是想賣掉IBM的股票。「原來如此,」經紀人說︰「賣掉-這也不壞!」
可能因為我年輕時作過經紀人,所以我並不特別看重經紀人。他們大多是笨蛋,但為讓證券交易所運轉下去,經紀人的存在是必要的,他們把買主和賣主聚在一起,根據供需確定股價。大家可以如此描述和經紀人的關係,就像美國人對女人的評價一樣:「你不能和她們生活在一起,但離開她們,你又活不下去。」
■基金經理:幾十億資金的統治者
第二類職業證券人士是基金經理,包括大型投資公司的基金管理人和產物管理人。他們調動幾十億資金,但和證券經紀人一樣,他們不是靠自己的資金,而是客戶的資金在工作。經理人及一群手下作準備工作的分析師,挑出看好的股票、債券或原料,以獲取報酬。整體來看,他們毫無成就,因為只有極少數的基金經理,能不斷超越平均指數,獲取更高利潤。
■金融鉅子:大莊家
不是每個用自己資金操作的證券投資人都算投機家。 有些資產非常雄厚的金融鉅子,以幾百萬元,甚至幾十億元在進行交易。他們總是全力以赴,投入所發起的交易活動,以確保自己獲得多數,並策畫合併和收購其他公司。他一旦擁有某家公司的股份,便積極干預公司的管理體系,或解散看不順眼的管理階層。面對各種激烈活動,他的生活變得十分不安。如果他開辦企業,就會到證券交易所去籌措必要的資金。甚至他想掌控的那些公司,也是透過證券交易所取得控制權。他的目標總是集中在特定的交易中,他的買或賣都會導致大地震,影響整個證券市場。
■套匯者:絕跡的投機人士
套匯指的是時間或空間上的投機行為。時間上的投機,指的是今天買,然後過一陣子用更高的價格賣出,或反過來,今天賣掉,以後再用便宜的價格買回來(即賣空)。另一種是空間上的投機,指的是同時在一個地方買,另一個地方賣。交易過程中,套匯者必須取得超過交易手續費的差價,才會獲利。和傳統的投機人士相比,套匯者的好處在沒有任何風險。因為,只有當兩個證券交易所出現差價時,套匯者才會委託經紀人進行交易。他事先就知道利潤有多少,因此,套匯者必須專注在蠅頭小利上,時時刻刻關注行情。
不過,這類投機人士今天已經絕跡。在現代化的通信時代中,東京、倫敦、法蘭克福和紐約的所有訊息和資料,皆唾手可及,今時今日,甚至可以透過電腦網路,在自己的臥室裡讀取訊息。指數差價微乎其微,幾秒之內,就可迅速弭平。最多是經紀人可利用○‧一%的細微差價,因為除了交易手續費外,他們不用支付佣金。在今天這個時代,獨立的投機人士在兩個交易地點間,甚至找不到能夠補足一半手續費的指數差價。
在我當經紀人的年代,情景截然不同。當時,倫敦和巴黎間,套匯交易頻繁。上百種有價證券在兩個市場上市,特別是南美的金礦和國際石油公司。當時,套匯成功的關鍵在迅速接通電話。誰先接通倫敦的經紀人,或是接通巴黎的經紀人,誰就能利用兩個交易地點出現的差價,得到貼補。某些套匯者甚至向女接線生行賄,因當時還沒有自動撥接。他們送接線生巧克力、糖果或香水。有些人甚至邀她們吃飯,和她們談戀愛。這樣一來,便出現了幾樁投機家和女接線生成婚的事。當時流行一首歌,我還記得歌中不斷重複的一句歌詞:「哈囉,可愛的接線精靈,告訴我,現在美元的行情。」
專門從事這種交易的同行都是真正的套匯者。但把這個名稱用在一九八六年爆發,以依凡‧伯斯基(Ivan Boesky)為核心的內線交易成員上,完全錯誤,電影《華爾街》中主角戈登‧蓋柯(Gordon Gekko)便以伯斯基為範本。他們雖然取得內線消息,比別人搶先一步,但還只是時間上的投機家,而不是空間上的投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