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sonjp 發達集團稽核
來源:實力養成   發佈於 2008-08-08 18:01

看懂外資報告的玄機------C

看懂外資報告的玄機(6-5)
◆注意取得報告的時間
就算研究報告提出的個股評級與目標價都很精準,但分析師在即時服務客戶的壓力下,寫報告前會先打電話給幾個大客戶,告知新的看法。而如果是篇大報告,分析師撰寫的時間往往要好幾天、甚至拉長到幾個星期,寫完之後還要經過編輯、稽核、印刷,一來一往間,就會產生很大的時間落差。
即使是兩頁的報告,因為也必須經過公司內部的審核程序,最快要三、四天才會寄發到外資法人手中,所以常常報告出來後,股價也許已經反應完畢;更何況一般投資人看到報告的時間落差更大。基於以上種種原因,建議投資人不要太在意個股報告上的評級,而盡量著重在報告內容上,學習分析師如何看個股的邏輯。
可能在取得報告的時間上有落差,所以外界誤認為外資報告有分等級,一級客戶拿到的是A級報告、媒體拿到的是C級報告。其實外資報告並沒有等級之分,而且這在美國法令上是不允許的。以前我有一個同事就是因為選擇性的將所知訊息e-mail給少數幾個客戶,被稽核抓到而被迫離職。基本上,美國法令規定,不論客戶多大多小,都應該一視同仁,所以拿到資訊的時間也應該一樣。
事實上,報告一經稽核核准,貼在網站上後,所有客戶都有一個帳戶可以進入網站察看,只是客戶不可能時時追蹤網站是否有新資訊貼出。所以,分析師會打電話給幾個重要的客戶,告訴他們新的報告已經上網,至於下一個等級的客戶,則以e-mail通知,再下一個等級,可能幾天後才會收到郵寄的報告。
至於一般投資人,要拿到外資報告並不容易,First call及Bloomberg兩個網站雖有相當即時、且完整的報告,但收費昂貴,一般投資人可能負擔不起。另外一個管道則是透過國內投信取得,特別是外資投信有較多來源;但總的來說,散戶要拿到完整的外資報告,機會並不多。
可以想見,一般投資人不僅不容易拿到第一手的報告,而且很多情況下,看到的多半是媒體彙整後的資訊,這就讓人更擔心了。因為一手報告都還需要經過一星期才能取得,更何況是再經由媒體翻譯、刊登的外資報告,除非該公司基本面真的有很大的變化,可以維持一段長時間的趨勢,否則奉勸投資人,也忽略類似的新聞吧!
看懂外資報告的玄機(6-6)
◆看個股報告,不如看產業報告
分析師不免也有一窩蜂跟進調升、調降評等的習慣。特別是像透明度相當高的台積電、聯電等公司,因為基本上大家拿到的資訊都一樣,評估營業獲利狀況的模型(model)也差不多,所以法說會之前,可以發現大概每位分析師所出具的報告,EPS的評估上都不會差距太大。
不過,如果法說會之後,公司發表的數字不太一樣,那麼分析師就會有一窩蜂調升或調降的動作,但這已經是事後諸葛,此時才準備進場或退場,都已經太晚了。
無論如何,外資報告只是外資基金經理人的參考依據,更何況報告陷阱重重,可能與投資銀行的案子有關;也可能是分析師沒有趕上市場趨勢,急就章發布的看法。例如華碩從60元漲到70元,研究主機板的分析師若沒有抓到這波漲勢,就得趕緊寫個報告,然後評等是Buy……當中情況投資人根本槁不清楚,就算是外資法人,有時候也是一頭霧水。
所以老資格的外資法人,幾乎不會理會個股報告上的評等,他們看的是分析師對產業的知識、或者是券商的服務。事實上,外資法人重視產業報告甚於個股報告。在這裡也建議投資人,以閱讀外資的產業報告為主,從中找尋線索。
例如今(2003年)2月初就有一篇產業報告提到,大陸GSM手機出現庫存,並且第一季手機可能比去年第四季的銷貨量要少14~16%,影響所及,明基股價確實相當疲弱。
另外,某家外資券商在第一季底時,就發表高科技第二季可能淡季不淡的產業報告。所持的理由包括:
1.過去每一年ASP(average sales price,平均零售銷售價格)都會下滑6~10%,但今年卻沒有明顯的跌價。
2.在PC大幅出貨的情況下,庫存卻沒有暴增,表示終端市場真的有買氣,而非廠商堆庫存。
3.全球出貨數字亮麗,表示台灣廠商出貨增加,不是因為廠商間彼此競爭、擴增市占率,而是來自全球需求增溫的帶動。
4.GDP(國民生產毛額)中,科技支出的數字升高。
投資人如能掌握這份產業報告的精髓,買進PC相關個股,例如主機板,就會有相當不錯的獲利機會。
而今年上半年漲勢兇猛的鋼鐵股,也可以在外資產業報告中找到線索。年初已經有分析師提出,鋼鐵產業處於高獲利、低本益比的狀況,建議買進。可見用產業趨勢推估個股,對於投資人在選股上會有很大的幫助。
至於外資報告與外資的實際進出不一致,這就不稀奇了。最簡單的原因,就是分析師寫的報告沒人跟,倒不是外資在藉此出貨。下次再碰到類似的情況時,可不要又誤以為這是外資的兩面手法了。

評論 請先 登錄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