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yy 發達集團稽核
來源:財經刊物   發佈於 2013-12-08 16:23

台灣和上海自貿區「對接」的虛與實

台灣和上海自貿區「對接」的虛與實
近來兩岸經貿領域有句話很熱門,就是「自貿區對接」。這句話的緣起,是大陸剛開始推動「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而台灣也在努力打造「自由經濟示範區」,因此我方產官學各界近來幾乎天天都在說,期盼台灣能通過該示範區,來和上海自貿區對接。如此講法的實質效用究竟有多少,值得深入加以探討。
眾所週知,所謂自由貿易區,本質是對全球開放的特定場域或平台,區內實行貨品貿易自由化、服務貿易自由化、投資便利化,以及貨幣兌換和資金進出之大幅放寬。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發展規劃,正是鎖定這幾大方向。而台灣自由經濟示範區,也勢必會全力符合上述「對全球開放」的原則。
上海自貿區既然要全方位開放,那它和台灣之「對接」,就成了虛幻概念,因為全世界各地的物流、商流、金流,都可以自由進出上海自貿區,台灣也不例外。換言之,上海自貿區本來就可以自然地和世界各地對接,台灣只會是其眾多對接者之一,很難成為唯一或稀有的對接者。
若是像昆山的「深化兩岸產業合作試驗區」,或者廈門籌建中的「對台自由經貿區」,因是主要面向兩岸經貿,區內具有對台金融及商貿特別開放之安排,所以兩岸業務在其中擁有優勢地位,而台灣若是和這種區塊對接,就能掌握到獨特的商機。
相較之下,面向全世界的上海自貿區,就不可能刻意壓制其它國家或地區,來單獨厚愛台灣。在這種情況下,台灣方面天天喊「對接上海自貿區」,顯然只是空泛口號,實質效用不大。更何況,台灣是期盼以「自經區」來對接上海自貿區,更顯得虛幻不實,因為兩邊都是充分開放的專區,本來就可以自然而然對接,又何勞產官學各界相關人士奔走呼號去爭取?應知這種對接並非「獨家」,難有「兩岸特色」,其「含金量」也不高。
還有一個問題,是上海自貿區目前只有原則性、方向性的規劃,至於區內具體商業模式,還不清楚。因此,即便台灣要和它對接,實務上該怎麼操作,我方產官學各界相關人士也還說不出個所以然,只是抽象地講「對接」這個名詞而已。
而且,台灣方面之熱中呼籲此項對接,顯然還沒有打動眾多大陸台商的心,關鍵即在於上海自貿區商業模式尚不明朗。根據該自貿區管理委員會發布資訊顯示,截至11月22日,該區辦好手續的新設企業有1,434家,其中台資企業只有5家,包括2家貿易公司、2家管理諮詢公司、1家電子材料公司。
由此看來,廣大台商對上海自貿區,仍在觀望之中,勢必要等該區商業運作模式充分定型後,才會有較多台商投資進駐。屆時我方產官學各界若根據上述商業運作模式,來提出台灣和上海自貿區具體合作之道,就會比較有說服力。
無論如何,從自由貿易區「對外充分開放」本質看來,台灣若要和上海自貿區合作,那就應該要揚棄「區對區」的狹隘思維,轉而以「兩岸整體」格局,來「共同掌握自貿區和自經區商機」。其中最有意義的作法,是由兩岸雙方共同投資,在上海自貿區及台灣自經區設立全球市場營運機構,一起來開發世界市場,包括大陸市場。
其中合適的業務項目,可以包括全球物流、國際金融、新世代商品研發及試產、「外包」服務等。這些項目,在兩岸自貿區、自經區都可同時做,只是應參酌兩邊不同長處,適度作差異化布局。譬如,兩岸聯合投資設立的全球物流公司,在上海自貿區可多做東北亞業務,在台灣自經區則多做東南亞業務,就是一種合理分工。
更重要的是,兩岸這種聯合投資項目,可以邀請第三方的外資企業參股,俾在兩岸自貿區和自經區裡,形成一批「台陸外三方合資」的全球性運營機構,如此將能迅速擴大兩岸經貿格局,亦即加快提升兩岸在世界市場的分量,並廣泛吸收全球長處。總之,兩岸自貿區和自經區,足以擔當兩岸經貿「轉型升級」的基地,值得兩岸雙方共同加以充分運用。

評論 請先 登錄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