芫芫 發達集團稽核
來源:財經刊物   發佈於 2013-03-20 08:54

決策當局誤判TIFA所透露的警訊

睽違五年,台美貿易暨投資架構協定(TIFA)於日前終於再次召開,一如我們先前的預料,美方終究只關注他們想要的東西,對於我方提出洽簽自由貿易協定(FTA)與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多未正面回應。回顧去年執政高層得知復談時的興奮,對照今日談完的結論,令人不勝唏噓,這明顯又是一次誤判。
過去這一年我們經常可以聽到高層官員常對外表示唯有TIFA復談,台灣才能與美洽談FTA,並推動加入TPP,也只有如此台灣才不致在這一波國際經濟結盟中被邊緣化。去年九月當馬英九總統得知美國同意TIFA復談,立即在臉書上表示欣慰,還說TIFA雖非萬靈丹卻是敲門磚。
如果是學者、專家發表上述這些談話,並沒有什麼不好,但如果是政府決策高層屢屢發表這樣的看法,就值得商榷了,因為這等於是向美方釋出我方求談的迫切性。其實,這問題本應是美方有求於我方開放美牛,求談的應該是美方,但最後居然變成我方求美方開會,而開會這件事竟然又成為美方向我方示恩的籌碼,實在是匪夷所思。
去年當美方什麼都沒答應,只是同意讓停了五年的TIFA會議再次召開,我決策當局竟已歡天喜地,各報大篇幅的報導,這種反應大概也出乎美方的意料之外。他們終於明白,要讓台灣讓步其實不需答應什麼條件,只要答應開會就行了,因為台灣當局只要聽到「TIFA復談」就本能地獲得了一種莫名的亢奮。日前雙方上了談判桌,果然美方既未點頭與我洽談FTA,也未表示支持我加入TPP,我國去年讓美牛案過關可謂白忙一場,被馬總統視為敲門磚的TIFA到底敲出了什麼東西?主政者實在該好好反省一下。
台灣長期以來也許是受到外交困境的影響,從而衍生出莫名的自卑感,只要風聞人家要和我們談判,就覺得國際能見度能因此提高,就覺得已向國際邁出關鍵的一步。而當發現談判桌上收到的不是禮物而是帳單時,又茫然不知所措。由於沒有因應之策,時而有以拖待變故步自封的迂腐,時而陷入崇拜市場全面開放的迷思,有時又出現以國家安全為由畏之拒之的阿Q心態。老實講,這些反應皆是沒有做好因應的託詞。在開放與保護之間,先進國家都有長期的策略規劃,他們懂得透過開放與保護來提升競爭力並降低衝擊,而要創造最適的開放與保護節奏,那就得靠談判。
日本政府於1950年代決定發展汽車產業,決策者深知若讓美、歐汽車繼續長驅直入,日車將永無出頭之日,於是下令禁止汽車進口,以讓日本車廠在保護傘下成長。日本於1950~1965年就是關起門來讓豐田、本田、日產、三菱、鈴木等車廠競爭,待技術成熟才開放市場,至1978年才把關稅降至6.8%,而此時的日車已足以和美、歐並駕齊驅了。日本政府透過談判調控自由化的節奏,在適當的時機保護,在適當的時機開放,讓二戰後的日本在分享自由化的商機之餘,又將衝擊降至最低,這正是自由化的典範。
全球這五十年來的不斷進行多邊、雙邊貿易談判,並且談判屢屢觸礁,這證明一件事,那就是自由化創造利益的同時也會帶來衝擊,是以各國無不卯足力量在談判桌上爭取自由化的調控權。自由化是一刀兩刃,有策略規劃者固可創造可觀的利益,但沒有策略規劃者,凌亂的自由化反將置經濟於險境。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殷鑑不遠,令人憂心的是,近年台灣普遍有一種迷思,總認為只要簽署FTA即海闊天空,這顯然是對自由化的誤解。
台灣早年還會做經濟策略規劃,因此也創造了經濟奇蹟,但自2002年加入世貿組織(WTO)之後,已失去方向。在沒有明確的經濟發展策略下,看到東協加三就不明究理的緊張,看到美國推動TPP又深恐自己被邊緣化,於是在沒有做任何規劃下就急於想參與區域經濟整合。正因為缺乏周詳的規劃,致使知貿易者不知金融,知兩岸者不知貿易,知教育者不知產業,在這個情況下,不參與區域整合固然是危機,倉卒的自由化將是更大的危機。
我們認為,本次台美TIFA與原來預期有極大落差,令人憂心的並非美國在FTA及TPP這兩件事上避重就輕,而是我方近年來一再誤判。這個誤判說明決策當局促簽FTA的背後並沒有一套總體、產業的策略規劃,這個誤判也暴露了政府急於求成的膚淺心態以致談判籌碼盡失,這個誤判還凸顯政府在追求區域經濟整合的過程非但沒有戰略,也沒有戰術,不懂得以兩岸關係為自己創造炙手可熱的優越位置。由是觀之,這四年多來談判屢屢碰壁,豈有意外可言。
日期:20130320

評論 請先 登錄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