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ploads/avatar/01/53/15337.jpg)
-
yyy 發達集團稽核
-
來源:財經刊物
發佈於 2012-09-24 11:08
不要把施政搞成羅生門
不要把施政搞成羅生門
在藍委護航下,陳內閣驚險通過不信任案的考驗,未來一年可免除倒閣之虞。然而,面對國際政經情勢詭譎嚴峻,攘外猶恐不及,朝野還勇於內鬥,實在令國人喪氣。今後,府若不能充分授權、院若不能謀定而後動、在野黨若不能共體時艱,那麼內閣改組多少次,都無法有效解決當前的經濟困境,遑論帶領台灣脫胎換骨與向上提升。經過倒閣事件之後,我們衷心呼籲朝野以國事為重,不要把施政搞成羅生門,讓人民越看越迷茫,越看越痛苦。
內閣改組雖是民主制度之常,但像台灣這樣慣以改組為手段或要脅的國家,大概只有近鄰日本「技高一籌」。由於政黨互鬥,近年日本平均一年換一位首相,改組數次,其結果卻是政經情勢不見寧日。官場五日京兆,民眾懶得記誦官員的名字,企業大嘆不如無政府,主官當得心酸沒尊嚴,整個文官體系也淪為被動,造成施政的負向循環。
陳揆是馬政府任內的第三位行政院長,由於學養俱佳,受命之初備受期待。但在經歷證所稅復徵、電價調漲等重大決策急轉彎後,社會輿論很快地就發現,陳揆是個做不了主的「執行長」(CEO)。有人主張,陳揆做不了主,是因為他已陷入彼得原理(Peter's Principle)的困境,亦即被拔擢至一個自己不能勝任的位子,因此坐困愁城。我們認為,這種說法並不公允。因為自2月組閣之初,陳內閣即充滿濃厚的「府」味,其中有不顧橫向協調的自走砲、有習於常規的舊官僚、有自識甚高的飽學士、有反富反資傾向的改革派。各部會首長頭角崢嶸,與其說是一個執政團隊,不如說更像彼此競爭的「利潤中心」,或殊途殊歸的多頭馬車。
更有甚者,當陳內閣銜命「帶著鋼盔也要向前衝」,以追求公平正義為名,大扮政策黑臉,府卻往往又在微妙時刻扮演踩煞車的「白臉」,代表作正是電價調漲方案的一變再變。從院於4月中決議調漲,到府於5月初修正為分階段調漲,再到9月中決定第二階段緩漲,每次更動決策,當局都能像辯論比賽的正反方,講出一套義正辭嚴的道理。馬英九總統日昨接見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薩金特,談及此次電價緩漲,就援引大師對通膨研究的結論,強調「唯有政府採取果斷的體制變革,才能促進經濟穩定」。
雖然我們不太理解,決策反覆與「果斷的體制變革」間有何關聯性,但可以確定的是,某些企業家「我們被寵壞了」的真心告白、有志者「以價制量」的環保訴求皆已被束諸高閣。台電就算萬般不願,也得背負「虧錢被罵無能,賺錢被罵無恥」的原罪;各方也在「朝令可以夕改」的決策縫隙中,發展出「會吵就有糖吃」的實戰策略。但因為大家要的東西不一樣,政策也就在群雄拉鋸中擺盪,陷整個社會於「吵、猜、賭」的不穩定狀態。
思及此,以「懸空」隱喻處境的陳揆應該很羨慕央行的決策獨立。但別忘了,彭總裁之所以能累積出9A聲望,靠的是他與團隊多年不計毀譽,擇善固執的施政信用。顯見,即使主客觀情勢不利,但事在人為。
誠所謂「進廚房就不要怕熱」,熬過不信任案難關的陳揆,當務之急在做好施政的垂直與水平整合。所謂垂直整合,指的是府院關係。府院本一體,相互分工,充分授權,照理是最佳狀態。但如果府在內政上不願退居第二線,那麼就像新任陸委會主委王郁琦自許「精準執行政策」,由府做主,由院做事,也強過「既做不了主也做不了事」的現況。但前提是,府做主要能「精確貫徹」,院做事要能「忍辱負重」。
所謂橫向整合,指的是統整院內各部會的政策步調,莫再出現自走砲突襲、政委與主委隔空交火的「內亂」局面。陳揆若想證明自己不是彼得原理適用的對象,勢必要展現該有的決斷力與領導力,否則也勿怪坊間部份言論,主張馬總統應另請高明。
攘外必先安內,雖然倒閣危機暫時解除,但民意對目前內閣的不滿則並未消弭,尤其是「口號治國」的花腔太多,令人目不暇給,卻因成效不彰而難引起共鳴。因此,陳揆橫向整合的第一步,勢必要調整若干閣員,期使政院擺脫「內耗」,以利「有感」政策的推動。
內閣改組不是萬靈丹,也未必能符合各方期待,但只要整軍經武後的新團隊能凝聚施政的優先順序,謀定而後動,並且一以貫之,必然可給國人耳目一新的印象,進而緩和整個社會的焦躁不安。
我們深切期盼陳揆發揮智慧,慎重改組,把握未來一年的「保障任期」,化逆境為順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