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ploads/avatar/01/53/15337.jpg)
-
yyy 發達集團稽核
-
來源:財經刊物
發佈於 2012-09-12 07:55
綠巨人參與公共建設應有的思維
綠巨人參與公共建設應有的思維
還記得小時候對於集郵與首日封的瘋狂!對於矗立於街角的紅綠色郵筒情有獨鍾!但是曾幾何時,伴隨通訊革命,郵政與儲金業務消長,郵局已轉型成為資金調度的綠巨人。
日前掀起郵政儲金參與公共建設議題的討論,業務監理機關以國內金融機構資金充沛、法制面尚未健全、專業人員不足,及中華郵政資本適足率不充足等因素,對於郵政儲金投入公共建設的構想持負面態度。
依據郵政儲金匯兌法立法原意,為鼓勵國民儲蓄、促進資本形成、配合國家政策,並增進民眾便利與保障郵政儲金匯兌安全。依據該法第18條規範郵政儲金之運用範圍,除轉存中央銀行與其他金融機構,投資公債、公司債、金融債券及短期票券,受益憑證及上市櫃股票,參與金融同業拆款市場,並提供資金轉存金融機構辦理政府核准之重大建設及民間投資計畫及其他經交通部、金管會及中央銀行核准者。
母法對於郵政儲金是否可以直接參與政府公共建設,留待主管機關特別核准。而依據近期媒體資訊,針對新台幣1.5兆元的郵政儲金計畫投入公共建設,主管機關金管會持保留立場,認為郵局業務限於存款與匯兌,況且郵政儲金經營授信業務,不論在法制、資源、資本適足率都欠缺,但中央銀行與交通部則持開放的立場。顯然,政府部門間不同調的思維,將影響整體後續政策發展。
回顧2009年金融海嘯的衝擊,曾重創中華郵政公司的資產負債表,造成儲匯及壽險淨值顯著縮水。由於淨值縮水影響郵局儲匯和保險業務,媒體亦報導,中華郵政曾請行政院同意將繳庫盈餘用於充實公司之自有資本。
考量國庫稅收,中華郵政盈餘如不繳庫,恐影響國庫調度及預算收支平衡。思考郵政公司定位,資金運用的活絡決定機構經營與發展,如果政府希望盈餘交國庫,但是卻無法適度充實中華郵政之自有資本,在『又要馬兒好,又要馬兒不吃草』的管理模式下,形同對配合國家政策與保障郵政儲金匯兌安全的目標打了折扣。
事實上,無論市場景氣好與壞,寬鬆的貨幣政策造成民間游資充裕,中華郵政公司儲匯及壽險資金年年增加,因郵局資金運用受限,龐大資金已使中華郵政投資大傷腦筋,目前郵局儲金約4.95兆元,除成為公債市場的主要買方與投入股票市場外,約2.2兆元轉存央行等金融機構。
畢竟,參與政府公共建設並非全無風險,亦有失敗案例,但成功案例造福民眾,似不宜以偏概全。自償率(Self-Liquidation Ratio, SLR)為「評估年期內各年現金淨流入現值」占「公共建設評估年期內所有經費各年現金流出現值總額」比值,參與公共建設的決策自然必須將合理的自償率納入考量。
如電影「綠巨人浩克」一般:「我不知道我是誰,也不知道我會變成什麼,但是我只知道一件事,當我生氣時,你最好不要惹我」,提議郵政儲金直接支應政府特種基金自償性公共建設,完善的風險控管機制應可顯著降低負面效果,
權衡配合政府政策,民眾便利與保障儲匯安全的3贏基礎,當主管機關金管會於業務監理面仍有疑慮時,中華郵政參與公共建設顯然須先滿足客觀的必要條件,身為主要股東的交通部,有必要具體協助郵政公司維持必要的資本適足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