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10 15:57
陳麗珠/核稿編輯
〔編譯盧永山/綜合報導〕中國汽車產業正深受產能過剩和持續價格戰的衝擊。《路透》報導,中國監管機構和汽車產業高層警告,這場混亂將危及產業的長期生存能力,包括習近平在內的中國領導人矢言要遏制企業之間的無序競爭,並有序汰除「落後產能」。
根據倫敦證券交易所(LSEG)對33家中國上市汽車製造商編纂的數據,過去6年來,他們的主要財務指標普遍惡化,凸顯2023年開始的野蠻價格戰所造成的衝擊。
數據顯示,中國汽車產業的淨利潤率中位數已從2019年的2.7%猛降至2024年的0.83%;該產業的總庫存水準從2019年倍增至2024年的3700億元人民幣(下同,約新台幣1.51兆元)。此外,中國汽車製造商2024年的債務總額達到9590億元(約新台幣3.91兆元),較2019年飆升56%。
中國汽車製造商支付供應商和其他短期債權人的平均時間拉長,由2019年的99天拉長至2024年的108天。
在主要品牌中,比亞迪2024年向供應商和短期債務人支付款項的平均時間為127天,高於2019年的81天。吉利汽車則由139天增至193天。蔚來汽車和小鵬汽車的付款時間為33家上市汽車製造商中最長,分別達223天和237天。
今年6月1日,中國當局公布新監管措施,要求大型汽車製造商須在收到商品、工程服務或材料後的60天內支付款項。
中國歐盟商會前主席伍德克(Joerg Wuttke)表示,歐洲和德國供應商通常在40至50天內向供應商支付款項,「新規定的目的在於建立更公平的競爭環境,避免汽車製造商把供應商變作他們的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