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6/30 05:30

公部門及國營事業人員報考人數逐年減少,顯示少子化與老年化現象,已衝擊就業市場的各個面向。(資料照)
■魏錫賓
被視為鐵飯碗的公務人員報考人數逐年減少,而薪資通常比公務員高,卻幾乎同樣穩定的國營事業招考也受影響,二者錄取率在近幾年都大幅提高,除反映就業者偏好的轉變外,也顯示少子化與老年化的現象,已衝擊就業市場的各個面向。
主計總處上週公布2025年5月失業率僅3.3%,創下25年來的同期新低,失業人數不到40萬人,就業人數則成長至1161萬餘人,勞動市場看起穩定;然而,檢視統計數據可以發現,在2014年平均就業人數超過1100萬人之後,就業人數的增加,幾乎都是由45歲以上就業者所貢獻。
台灣人口結構老化反映在勞工年齡的比例上,而延後退休或退休後再回到職場的案例,已愈來愈普遍。2015年後近10年來新增就業41萬餘人,但45歲以下族群的就業走低,而45歲至64歲則上升近60萬人,65歲以上甚至提高約20萬人,增加了約80%。
國發會估計15至64歲的工作年齡人口占比從2012年的74.22%,將逐年遞減,內政部資料也顯示,2023年該比例已跌破7成,人力補充有限;國發會另估計65歲的人口將在2028年達到高峰35萬餘人,屆滿退休年齡的人口在未來幾年都會居高不下。
科技業招募不到適合人才,部分企業徵人訊息則持續放在網站上,人力補充不足的現象,產業界已有感受;而過去不怕沒人應試的公務機關,感受也愈來愈強烈。根據考選部統計,公務人員考試的報考人數在全球金融海嘯後跳升,由2008年不到40萬人,增至2009年的50萬餘人,最高點是2010年的53萬6千餘人,勞動市場的不景氣,驅動穩定工作的需求;然而,隨著經濟回穩、少子化等原因,報名人數在2024年僅剩166057人,若不計警察、司法官等特種考試,高普考及初等考試報名人數在2012年曾超過23萬人,2024年只有83734人。
公務人員報考人數減少,或許顯示就業偏好的轉向,但專門職業及技術人員也大幅下降,則印證難以排除的少子化影響;而在另一方面,公部門還與私人企業同樣要面對老年化問題。行政院人事行政總處統計,2019年總共8萬多名的現職公務員平均年齡44.58歲,2024年增至45.13歲,而55歲以上公務員則從1萬4千餘人,增至1萬8千餘人,未來幾年的屆齡退休人數會再增加。
近幾年來,應用AI技術協助降低人力需求的討論甚多,可能可以減緩部分人力不足的傷害;然而,公部門薪資結構的僵化,是檢討已久的另一隱憂。國營事業的薪資相對於同一產業的民營企業還是較低,過去雖有穩定的優勢,可是高階主管間的薪資差距卻逐漸拉大,將降低激勵作用,以金融業為例,公股行庫的董總,就遠低於純民營金控、銀行,在搶人與搶人才的競爭中,未來的壓力會愈來愈大,勢必也會影響到主權基金設立的人才招募。
人才儲備與接班規劃是企業人力管理的戰略重點,公部門本就有其先天限制,可是如果要競爭就要鬆綁,而公股或國營事業董總的選才與薪資的調整,也需一併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