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專員 發達公司課長
來源:財經刊物   發佈於 2025-05-21 21:14

新加坡經發局:目前評估美國限價令對生物製藥業的整體影響為時過早

新加坡經濟發展局表示,美國可能對藥品實施限價令及加徵關稅,但目前評估其對星國生技製藥業的整體影響為時過早

一、依據新加坡聯合早報本(2025)年5月21日報導指出,美國總統川普於5月12日簽署行政命令,要求將美國藥品價格與全球最低水平對齊,亦不排除未來對進口藥品加徵關稅。市場分析認為,此舉在推動跨國製藥企業將高利潤藥物生產線移回美國本土,以限制利潤外流及緩解美國國內的醫藥成本負擔,此將對全球製藥業及供應鏈構成壓力。

二、針對限價令是否波及在新加坡設有生產及研發基地的製藥企業,新加坡經濟發展局(EDB)表示,目前評估限價令對星國生物製藥業的整體影響為時過早,星國政府將與相關廠商維持密切聯繫,積極監測事態發展。據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日前發布的「整體經濟評估報告」顯示,2024年星對美出口中,藥品類貨品占比達12.3%,是新加坡關鍵出口項目之一。

三、美國藥品限價令相關細節仍未明朗,但川普稱,此舉可使美國處方藥價格降低59%至90%。此消息使投資者擔憂該政策將削減製藥企業的利潤,歐洲及亞洲主要製藥股皆應聲下跌,包括日本第一三共、武田製藥下挫約5%;強生(Johnson & Johnson)、默克(Merck)及輝瑞(Pfizer)等公司亦下跌1.1%至3.3%。

四、依據瑞銀(UBS)計算,倘美國排名前50藥物採取「最惠國」定價,歐洲製藥企業平均利潤將下跌6%,阿斯利康(AstraZeneca)及諾和諾德(Novo Nordisk)將首當其衝;美國藥廠則可能面臨10%的利潤損失,其中,百時美施貴寶(Bristol Myers Squibb)及輝瑞受影響最大。

五、由於稅務及供應鏈優勢,近年來,上述許多跨國藥廠皆在新加坡擴大布局。例如,2024年11月阿斯利康宣布投資15億美元興建抗體偶聯藥物(antibody drug conjugates,簡稱ADC)製造廠;輝瑞亦投入10億元興建活性藥物成分(active pharmaceutical ingredient,簡稱API)廠房,供應全球有關癌症、止痛與抗生素等藥品。

六、依據聯合國商品貿易統計數據庫(UN Comtrade)資料顯示,美國自新加坡進口的藥品數量,明顯高於其他經濟體。2024年美國自星國進口藥品總值近153億美星幣(118億美元),自歐盟及日本則分別進口約40億美元及4億5,000萬美元。倘以金額而言,2024年新加坡是美國第4大製藥進口來源地,僅次於愛爾蘭、瑞士及德國,高於印度及中國。

七、值得注意的是,美國自新加坡、愛爾蘭及德國進口藥品以血液、血清、疫苗、免疫製劑及生物技術品為主,主要用於製藥原材料或高附加值的生物醫藥產品,2024年美國自星國進口的藥品中,逾7成是該類產品。美國從中國、印度及瑞士進口的產品,則以零售包裝藥品(即成藥)為主。目前,尚不清楚製藥限價令具體涵蓋的產品類型,但如果直接降低藥品本身價格,該類進口產品面對的直接利潤衝擊將更大。

八、市場分析指出,倘川普強行推動「最惠國」藥價政策,製藥企業或選擇在其他市場漲價,以彌補在美國的利潤損失,將變相轉嫁成本至其他地區消費者。川普此前稱,美國正為全球藥品補貼「買單」。日前並以乳癌藥為例,批評美國治療費用遠高於澳洲。澳洲在藥品福利計畫(PBS)下,製藥公司須與澳洲政府就清單藥物進行價格談判,不可隨意定價,此舉引起美國製藥團體指責,盼美國政府能干預。

新加坡製藥業協會表示,目前該協會將著重於確保星國患者能持續獲得創新藥物及疫苗,並將持續與各方合作,支持新加坡的醫療保健生態系統。(資料來源:經濟部國際貿易署)

評論 請先 登錄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