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 發達集團副總裁
來源:基金   發佈於 2024-11-24 17:08

槓桿反向ETF操作 留意三點

2024-11-23 00:37 經濟日報/ 記者廖賢龍/台北報導

台股示意圖。 聯合報系資料庫





台灣於2003年推出首檔ETF,爾後隨著不同類型的ETF陸續問世,台灣ETF種類愈發多元,提供投資人更多選擇,以2014年上市的槓桿/反向型ETF為例,投資人運用ETF便可達到不同的槓桿倍數操作,槓桿/反向型ETF於金融市場普及性也逐步提高。

投信提醒,不論是任何種類的ETF,購買前都應了解商品內容與相關規定,才能提高投資勝算。投信人士表示,以陸股9月底到10月中的大漲為例,因指數通常漲幅相對個股不大,所以,投資人會利用槓桿型ETF操作,希望賺取更大利潤空間,槓桿型的ETF成交量就大幅爆增。台積電仗勢凌厲期間,投資人也常用槓桿型ETF作多台股指數型ETF,也是藉由台積電拉動指數力道而搶賺上障空間。反向型ETF屬偏空操作,多數投資人不喜歡做空,因此操作這類ETF就顯得較為生疏。但不論是積極偏多的槓桿型ETF或偏空的反向型ETF,投資人都不宜持有中長期,宜以短線操作為主。


推出的期信ETF主要投資標的為期貨契約,透過持有單一或多種期貨,追蹤「標的指數」的績效表現。證信ETF或期信ETF皆可再依據槓桿倍數區分為「原型」、「槓桿」、「反向」型商品,特別的是,即使為證信ETF,但若為「槓桿」、「反向」型ETF,則是主要透過購入「期貨契約」來追蹤「標的指數」的績效表現。

如元大台灣50反1 ETF(00632R)追蹤的「標的指數」為「臺灣50指數單日反向1倍」,雖然元大台灣50反1 ETF為證信ETF,但因其屬於「反向」型商品,因此其透過買賣期貨契約來達到追蹤「標的指數」的績效表現。不同的ETF各有其特性與風險,投資人可依據市場情境、投資需求、自身風險承受屬性選擇。

圖/經濟日報提供
元大投信強調,每種金融商品都有其特性,尤其槓桿/反向型ETF屬策略型操作商品,僅適合短期操作,待不確定事件消弭後,務必停損或停利,不適合長期持有,投資人切勿秉持「跌久必反彈」或「逢低加碼攤平」的心態,否則恐錯失停損點、使損失加劇。

以槓桿/反向型ETF為例,提醒投資人投資前應留意事項:

一、正向「二倍」與反向「一倍」ETF的報酬型態,僅限「單日」有效

槓桿/反向型ETF以追蹤「標的指數」「每日」正向二倍或反向一倍績效表現為目標,而非「一段期間內」「標的指數」的累積報酬率,且其投資盈虧深受市場波動與複利效果影響,與傳統指數股票型ETF不同。

簡而言之,正向「二倍」與反向「一倍」ETF的「倍數」僅限「單日有效」,連續兩日以上及長期之累積報酬率將偏離同期間「標的指數」的累積績效。舉例來說,在不考慮追蹤誤差的情況下,「標的指數」於11月11日上漲2%時,反向「一倍」ETF同一日的淨值將下跌2%,假若淨值原為100元,則下跌2元至98元。

二、每日計算ETF所需曝險額度、重新平衡投資組合

槓桿/反向型ETF為達到追求標的指數「單日」「正向二倍」或「反向一倍」之績效目標,因此需依照ETF資產及市場現況每日計算ETF所需曝險額度、重新平衡投資組合,才能將投資組合整體曝險部位盡可能維持在ETF淨資產價值200%或-100%水位,調整頻率將高於傳統指數股票型ETF。

也因槓桿/反向型ETF需每日動態調整,所衍生之相關費用連帶影響ETF獲利,進而可能使槓桿/反向型ETF盤中預估淨值與盤後實際淨值的差距,高於傳統型指數股票型ETF。

三、ETF實際淨值與「標的指數」績效可能無法一致

每檔ETF都有其追蹤的「標的指數」,雖然發行商盡可能降低追蹤誤差,使ETF實際淨值盡量貼近「標的指數」績效表現,但受到許多因素影響,如台股除息、槓桿及反向型ETF須每日計算與調整基金曝險比重、持有期貨部位轉倉損益影響等,都可能使ETF實際淨值與「標的指數」績效產生偏離。
※免責聲明:本文僅為個人觀點與紀錄,而非建議。投資人申購前需自行評估風險,詳閱公開說明書,自負盈虧。

評論 請先 登錄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