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音 發達集團副總裁
來源:勵志成長   發佈於 2024-07-21 20:55

活化大腦的26個習慣!腦科學家推薦:從日常生活小事做起輕鬆又有效

閱讀,對身體好! 的故事


活化大腦的26個習慣!腦科學家推薦:從日常生活小事做起輕鬆又有效© 由 遠見雜誌 提供



「最近無論做什麼都覺得很麻煩,一點動力也沒有。」如果這種情緒愈來愈強烈,就表示你已經開始轉變成高齡腦了。或許也可以說是動力腦正在老化。然而,在這種情況下,仍有一種方法可以促進多巴胺分泌。那就是嘗試自己想做的事情,只需嘗試20秒就好。

大腦有一種叫做「作業興奮」的特性,一旦開始做某事就會一直做下去(譬如說,雖然覺得打掃很麻煩,但如果想著「只做20秒」的話,最後還是會打掃一陣子)。

當我們想要做一件大事時,往往會提不起勁行動,但若是小事卻會試著去做。超級長青族也是如此。儘管看起來似乎在做一件大事,但實際上常是從小事開始的。先是開始走路,覺得有趣才開始挑戰馬拉松;因為喜歡簡單的生活,每天上傳生活照,不知不覺成了IG網紅,這些都是從小事開始的例子。

無論幾歲,大腦神經網絡仍能增加

除此之外,挑戰新事物也可以活化大腦。挑戰新事物具有維持大腦功能的效果。大腦的神經網絡會因為挑戰新事物而增加。

人類的大腦細胞隨著年齡增長而減少的同時,神經網絡好像也會隨之減少,這個論點其實只對了一半。大腦細胞的數量的確會減少,但是神經網絡並不會隨著年齡減弱,反倒會隨著經驗增加。

神經網絡透過大量神經細胞連接,支撐著大腦各種活動,例如記憶、學習、運動,以及為了生存所需的各種知識。

當你開始接觸新事物時,神經細胞之間的連結就會建立起新網絡,即使是老年人也擁有這種能力。神經網絡的增加,不會受年齡限制。

然而,如果不嘗試新事物,就無法得到刺激,神經網絡也無法形成。

無論幾歲,超級長青族的大腦都不會老化,正是因為他們的腦神經網絡數量龐大的緣故,從超級長青族都是會挑戰新事物的人就能明白這一點。

國立長壽醫療研究中心的西田裕紀子副部長在一項針對1591名40歲到81歲的男女進行為期六年的大規模調查研究後,得到了「喜歡嘗試新事物的人」即使年紀增長,其認知功能卻幾乎沒有受到影響的結論。

不挑戰新事物的人,大多認知功能較差,六年後更會進一步降低。然而,「喜歡挑戰新事物的人」經過六年後大腦的認知功能仍然沒有減弱。同時,我們也了解到,好奇心愈旺盛,記憶的鞏固率也愈高

增加與刺激大腦的人接觸的機會

不再繼續減少各種慾望,也是不讓大腦老化的必要手段之一。

重點在於刺激。譬如說,由於新冠疫情,與人見面和出門的機會大幅減少,對大腦的刺激也明顯減弱。

有意識地多多刺激大腦,就是不再減少「慾望」的祕訣。尤其是與人的聯繫帶來的刺激,對防止大腦老化有莫大的幫助。因為催產素也能活化多巴胺,與社會連結不只能帶來幸福感,還有可能激發生活的慾望和動力。特別需要注意的是,不要只與同一群人接觸,而是要增加與年輕人或超級長青族的交流機會,這樣才能為自己的大腦帶來刺激效果。

開始新的嗜好或社會活動,就是很好的契機。





嘗試在家裡桌上擺放花卉和綠植,也是對大腦有益的方式之一。僅為情境配圖,取自freepik© 由 遠見雜誌 提供


嘗試在家裡桌上擺放花卉和綠植,也是對大腦有益的方式之一。僅為情境配圖,取自freepik
每天都能實踐的對大腦有益的生活方式

我有一位朋友決定每天都要嘗試一件新事物。就算只是一點小事也好,這位朋友都會讓自己去做之前從未做過的事,而且也養成這樣的習慣。

譬如說,在超市或便利商店買從來沒買過的零食,嘗試走附近從未經過的道路,觀看從未看過的電視節目,嘗試在
培養去圖書館和書店的習慣也對大腦有益。

實際上,研究報告也指出,有閱讀習慣的人健康壽命較長。

「新事物」不只是改變行為,也可以改變環境。嘗試在房間裡擺放花卉和綠植,改變房間的樣貌,改變睡覺的寢室,嘗試將枕頭放在相反的位置……像這種小事也好,請務必實際嘗試看看。

對大腦有益的好習慣

嘗試在桌上放花朵或綠植

改變衣服的顏色

觀賞一部不同類型的電影

打開平常不看的電視頻道嘗試

更改手機的待機畫面

改變家中空氣清新劑的香味

聽不同類型的音樂

嘗試改變睡覺的位置和方向

嘗試用新的沐浴劑泡澡

嘗試改變用餐的地點

不選擇坐電梯,而是試著走樓梯

嘗試改變睡衣

嘗試用背包而不是手提包

嘗試從另一隻腳穿上鞋子

嘗試對從未打過招呼的人打招

嘗試買一些新的電子產品

嘗試點一道平時不會點的菜

嘗試改變步行速度

嘗試更換指甲和妝感

嘗試改變髮型

嘗試留鬍子

搭乘從未搭過的交通工具

嘗試進入不熟悉的商店

在便利商店買些平常不買的東西

嘗試改變呼吸的節奏

嘗試換一個枕頭

(本文作者為 西剛志  文節錄自《大腦不老化的人都這樣做!:習慣養成x正念減壓x社交互動,58個預防高齡腦技巧,實踐自主生活》/三采文化出版)

評論 請先 登錄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