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音 發達集團副總裁
來源:健康養身   發佈於 2024-04-06 13:48

我都吃得很健康,怎麼會得癌症?防癌飲食4原則,白飯、肉類也能吃

財團法人台灣癌症基金會 的故事



許多癌友罹癌後會問:「我都吃得很健康,怎麼會得癌症?」開始歸咎自己過去飲食不均衡、三餐不正常、經常大小餐,或是頻繁吃超商微波食品等因素...© 由 早安健康 公司提供

許多癌友罹癌後會問:「我都吃得很健康,怎麼會得癌症?」開始歸咎自己過去飲食不均衡、三餐不正常、經常大小餐,或是頻繁吃超商微波食品等因素。

把關每一口食物,打造全面防護罩

癌症發生的機制十分複雜,並不會是單一原因所致,飲食也絕對不是導致癌症的唯一因素,但養成良好的飲食觀念,並落實於生活,好好把關每一口吃下的食物、善待自己的身體,就像是幫自己的健康打造了全面防護罩,防癌就是抗癌、避免癌症復發相當重要的一環。

許多人會問:「要吃什麼食物才可以抗癌?」或是「聽說吃某個保健食品能預防癌症復發,是真的嗎?」

在台灣,我們會把食物分成全穀雜糧類、豆魚蛋肉類、蔬菜類、水果類、乳品類、油脂與堅果種子類六大類,每種食物的營養素均不相同,各類別的食物不可互相取代,而且這六種類別的食物都要均衡攝取,也就是說理想的抗癌飲食追求的是「均衡的飲食型態」,透過搭配各類對健康有益的食物來達成,才能讓整體代謝順利運作,並非依靠單一種食物或是保健食品。

癌友需掌握的四大重點

根據美國癌症協會的《飲食與運動防癌指南》指出,維持健康的體重、攝取各色蔬果、全榖類食物,並減少紅肉、加工肉品(如培根、香腸、火腿、熱狗等)、含糖飲料、精緻澱粉、酒精的攝取,遵循這樣的飲食模式,可以幫助身體維持良好機能,達到預防癌症的好處。在飲食上,可以注意以下幾點:

一、維持理想體重

世界衛生組織建議以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 BMI)來衡量肥胖程度,其計算公式是以體重(公斤)除以身高(公尺)的平方。國民健康署建議我國成人BMI應維持在18.5至24之間,BMI在24以上屬於過重、27以上則為肥胖。

除了BMI,也可以藉由體脂率,也就是身體脂肪所佔的比例,來判斷身體的脂肪組織是否過多,男性正常值為15%至25%,女性則為20%至30%。降低體脂肪改變的不只是外觀體態,也是降低罹患癌症或復發風險的關鍵因素之一。

二、身體工廠的主要能源:全榖及未精緻雜糧

高油脂的精緻澱粉容易使胰島素上升,過高的胰島素會讓體脂肪增加,例如餅乾、蛋糕、奶酥麵包、甜甜圈等食物。

很多人聽說白飯屬於精緻澱粉、容易變胖、對身體有害,認為白飯是導致疾病的來源,因此不敢吃白飯,反而吃了很多高油、高糖、加工程度較高的食品,反而對健康危害更大!

白飯雖然去除麩皮、胚芽,營養價值不如紫米、糙米,但還是有許多對人體有益的維生素和礦物質,白飯作為台灣人最常見的主食,只要在其中加入糙米、紫米、小米、藜麥、燕麥等全榖一起烹煮,成為複合型碳水化合物,能延長飽足感、維持血糖和胰島素穩定,一樣是很好的主食選擇!

建議每天吃的主食中,至少1/3以上為全榖及未精緻雜糧食物,例如:糙米、黑米、胚芽米、紅藜麥、黑麥、蕎麥、玉米、豌豆仁、地瓜、芋頭、南瓜、馬鈴薯、山藥、栗子、薏仁、皇帝豆、紅豆、刀豆、鷹嘴豆、綠豆、菱角、荸薺、蓮藕、蓮子等。

三、構築人體基本要素:補充足夠蛋白質

蛋白質是構成人體大大小小組織的重要成分,頭髮、皮膚、肌肉、骨骼、神經、器官都是由蛋白質組成。攝取足夠蛋白質食物,可以幫助維持肌肉量、增強免疫力,還能幫助身體修補受傷的組織。

很多癌友罹癌後會不敢吃肉,反而讓身體疲倦無力、肌肉流失、體重減輕、免疫力變差、關節疼痛,甚至影響認知功能,可能會有頭痛、頭昏、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下降等狀況。

優質的蛋白質食物有雞肉、雞蛋、魚類(鯖魚、秋刀魚、虱目魚等)、海鮮、毛豆、豆製品(如豆腐、豆干、濕豆包等)、瘦肉(如豬里肌、牛腱肉等)、乳製品(牛奶、優格、優酪乳、起司等)。

四、強大的人體保護傘:蔬果彩虹579補充植化素

根據不同年齡、性別、族群的需求,每日建議攝取至少5份、7份、9份蔬果,多元攝取不同顏色的天然蔬果,可以獲得豐富的植化素,不同顏色的蔬果有不同的植化素,這些天然的植化素具有抗氧化力,可以消除體內自由基,達到減少發炎反應與細胞損傷的作用。

每天攝取各色蔬菜、水果,獲得人體所需的礦物質、維生素、植化素,就像形成了一層隱形保護膜,例如飲食中多攝取十字花科蔬菜,如花椰菜、白蘿蔔、高麗菜、青江菜、油菜、芥菜、小松菜、球芽甘藍、羽衣甘藍等,可以增加肝臟解毒功能,減少外來毒素或有害物質攻擊人體,達到預防疾病、抗癌、避免癌症復發的好處。

癌後飲食也應遵循上述守則,打造營養與健康沃土,降低癌症復發的風險。
不同年齡及性別之蔬果攝取份量蔬菜份數水果份數總份數
兒童(12歲以內)329
女性437
男性545
備註:
  • 蔬菜類一份:生菜約100公克,或煮熟後蔬菜約佔碗的5至8分滿。
  • 水果類一份:約一顆拳頭大小,或切塊後水果約佔碗的8分滿。
康復期飲食原則,油品和烹調方式也很重要

康復期採用「均衡飲食」的原則即可,無需刻意斷食或不吃某類食物。很多癌友會選擇避免紅肉和乳製品,但這可能導致營養素不足,影響體力和免疫力。

紅肉本身含有幫助造血功能的鐵質、維生素B12、鋅等營養素;乳製品則是補充鈣質的主要食物來源,癌症病患屬於骨質疏鬆高危險,建議可以每天攝取一.五至兩份乳品類,每份約為牛奶240毫升、優格210克、起司兩片、全脂奶粉四湯匙。

此外,飲食中多攝取維生素D含量豐富的食物,如乾木耳、乾香菇、鯖魚、秋刀魚、雞蛋等幫助鈣質吸收,也建議茹素者可以多吃小方豆干、深綠色葉菜類,以獲取足夠鈣質。

若是持續服用荷爾蒙藥物的癌友,可以攝取豆製品、山藥等含植物性荷爾蒙的食物,但應避免蜂蜜、蜂王乳等動物性荷爾蒙,以及高濃度大豆異黃酮保健食品。

在定期回診追蹤白血球數值的情況下,可以少量攝取生食,但要注意生食的病菌或微生物感染風險較高,建議減少頻率,並確保供餐及用餐環境衛生乾淨,如生菜沙拉、生魚片、未經殺菌的鮮乳及果菜汁、蜂蜜、未去皮水果、非全熟牛排和半熟蛋等,都是需要特別留意的食物。

除了食物本身,烹調用油和料理方式也很重要,高油脂的料理方式會促進發炎反應,而人體長時間的慢性發炎,則會增加罹癌或復發的風險。油品的挑選可以使用橄欖油、芥花油、亞麻籽油、酪梨油、苦茶油,都是很好的油脂來源,避免使用豬油、牛油、奶油、烤酥油等飽和脂肪較高的油脂。

而烹調方式優先選擇水炒、清蒸、水煮、川燙、清燉等油脂量較低的烹調法,減少油炸、爆炒、糖醋的烹調方式,掌握維持理想體重,多吃各式全穀、蔬果及選擇優質蛋白質,並減少飲酒、飽和脂肪,才是最理想的預防之道。

本文摘自《癌後康復,我要回歸心生活》/財團法人台灣癌症基金會/博思智庫

看了這篇文章的人,也看了...
  • 糖尿病、癌症體質會遺傳?善用4張王牌,不良遺傳也能放棄繼承
  • 奪命癌中之王首進10大癌症!醫示警7大危因:中這項風險飆7倍

評論 請先 登錄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