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Dee 發達集團技術長
-
來源:財經刊物
發佈於 2010-06-16 16:01
蔡明介:從外向內看——聯發科如何選擇新市場
總有人問我,你對“山寨之父”這個稱謂有何感想?這要看我當時的心情,有時候會高興,有時候不會高興。山寨機其實是一個非常具有破壞又創新的產品種類,但名字沒起好,所以對於創業者來說,學好修辭學也是一門必備課程。
我今年已經61歲了,談創業可能有點晚,不如說說當年我們創立聯發科時的一些戰略選擇。上世紀90年代中期,我還是臺灣聯華電子晶片事業部的負責人,當時聯華電子是一個產業多元化的集團,從半導體設計到生產製造無所不包,所以為了更專注從事業務,集團作了一個重大戰略決定:分拆各事業部,獨立成立公 司。
1997年,聯發科正式成立。獨立出來的聯發科一直生產CD機、DVD機的光碟晶片,直到1999年左右,我們的銷售都很好,主要是搭上了這個產業的順風車,可以說衣食無憂。但也在那一年,我們開始準備IPO。如果說IPO之前可以借助一款產品吃定市場的話,那上市之後就難以為繼了,所以我們考慮要進入一個新的產品市場,以平衡進入資本市場之後的各種風險。
為什麼是手機?關鍵是洞察產業先機
2000年前後,臺灣IC設計產業的主流應該是PC的商業模式,以台積電為代表的一批企業經過近20年的發展已成為全球電腦產業中的一面旗幟,他們在產業鏈中的地位已確立。這時如果聯發科再繼續跟進,只能當配角,機會不大。
前幾天我給聯發科的幾名高級主管上課,提到了那時我們的選擇戰略,其實關鍵詞就是洞察產業先機。表面上看今天我們做成了事情,其實很大程度上是源於當時做對了事情。
今天來看,聯發科當時選擇了手機晶片作為突破,一舉成為山寨之父,但是我們的選擇是有原則的,這個原則就是在一個產業尚未完全成熟的時候,找恰當的切入點。之前做CD、DVD的晶片時,聯發科進入這兩個市場都遵循了相應的產品曲線:在這兩類產品的市場普及率達到爆發臨界點的時候快速、全力進入。在當時的手機產業鏈中,臺灣的明基和廣達是代表性的代工廠商,歐洲的諾基亞、易立信和美國的摩托羅拉則是主要的品牌商。當時我們就想,明基和廣達雖然起來了,但比起台積電等PC產業的臺灣代工企業,還有很大的市場空間,因為手機的銷售潛力在那明擺著。
換句話說,參照臺灣企業在PC領域的成功模式,我覺得聯發科在手機領域同樣有機會,這是第一個判斷。關鍵是接下來的判斷。我們都知道,2000年的時候,在歐洲GSM標準下已經有了相對成熟的3G市場,所以這個時候我們就要抉擇:是跟隨產業潮流走3G路線,還是在傳統的2G標準下生存?也就是說,聯發科要判斷,究竟是3G的市場普及率快要達到臨界點,還是2G?
所謂洞察產業先機,絕不是一句空話,它的第一條內涵是,取得第一手的客戶需求資訊,掌握競爭者與市場的動態,檢驗客觀數據並形成假設。3G當時很時髦,從純商業的角度看,這也沒錯,但我們有兩個弱勢:一是臺灣的3G技術剛起步,與歐洲還有很大差距;二是市場基本集中在歐洲,而這種技術要從歐洲普及到新興市場,按照以往的產業轉移速度,至少需要5到10年時間,我們等不起。這都是根據客觀數據得出的判 斷。
這時我們就得出了一個假設:圍繞2G產品做文章可能更有前途。洞察產業先機的第二個內涵是,主動與內外專家交換意見,修正或驗證假設,並掌握客戶潛在需求。當時的2G產品基本集中在中國、印度這些非主流市場,對於我們來說,拿自己的新產品在非主流市場做實驗有一個好處:成本很低而且沒有什麼風險,如果不行,再推倒重來也來得及。後來的事實證明,我們的假設經得起考驗。
想成全能戰士?從外向內看
聯發科並不是全球第一家做手機晶片的企業,在我們之前,美國的德州儀器、高通已是手機晶片市場的巨人,所以,我們要進入,就必須重新構建這個產業的生態係統,從而拿出差異化的產品。
重構生態係統的第一步是擬定商業模式。之前這個行業的商業模式與PC產業很類似,有人做硬體,有人做軟體,還有人做IC設計,最後由品牌廠商整合各種資源。聯發科一開始覺得在晶片上做文章的空間還蠻大的,我們首先內置了MP3功能,還與一些軟體公司合作,整合他們的技術。後來一家與我們合作的德國公司突然被別人收購了,聯發科的生產線一下子就被卡住了,不得不自己來做軟體。而正是這個打擊,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嶄新的商業模式:在晶片開發上自己寫軟體,也就是今天我們所說的“TotalSolution”(整套解決方案)。這個行業的遊戲規則隨即完全被改變了:之前一款手機的設計、研發、生產可能需要9到10個月,現在則大大縮短,通常也就3到5個月。重要的是,我們繼續使用了“驗證”策略,也就是在產業鏈上看看有沒有客戶敢用,結果當然是很受歡迎。
重構生態係統的第二步是建立戰略聯盟。在聯發科的TotalSolution推出之前,手機這個行業的門檻還是比較高的,至少是大企業的遊戲。但我們的解決方案徹底釋放了中小型製造企業的活力,特別是以深圳為代表的所謂山寨企業,他們成了我們最重要的戰略夥伴。
現在的問題是,為什麼不是諾基亞、摩托羅拉或者高通催生了山寨機這個行業而偏偏是聯發科。這個問題很復雜,我只想從聯發科自身來找原因。其實在我創業過程中,有一個詞始終念念不忘:Outside-in。這個詞可以翻譯成定位,但它的本意是“從外部向內看”。
從外向內看,就是說你只有在瞭解競爭對手和市場資訊的前提下,才能對自己作判斷;判斷之後就是取捨。取捨就是“To do,not to do”,你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一定要心裏有數,因為這和第三個層面有關:契合。契合就是一旦決定進入某個領域,就必須決定資源配置。
Outside-in無疑是決定性的,對於初創企業來說尤為重要,因為企業發展的過程就是對自己不斷修正的過程,但大方向要是錯了,掉頭就很難了。即使一開始在90°甚至180°的象限內,都可以靈活調整,但要是跑到相反方向,再靈活也沒用。
(本文選編自蔡明介在清華大學的演講,)